by Chenchen; Zhuo; Gaofeng
“人类学”学科的英文Anthropology常被简称为ANTHRO,而这档节目名“安斯如是”就取自该词音译,我们解释为“人类学就是这样”。 这里是几位一起同过窗的人类学朋友。我们希望创立一个人类学中文空间,与你们共同讨论人类学议题,将人类学带入日常。 邮箱:[email protected]
Language
🇨🇳
Publishing Since
4/8/2024
Email Addresses
1 available
Phone Numbers
0 available
April 1, 2025
<p> </p><p>在社会科学领域,人类学和社会学是一体两面的:它们关注的社会议题、研究对象和应用场景在很多时候是重合的。但是,两个学科又经常被作为比较的对象,尤其是在方法论上,人类学天马行空,充满想象;社会学一丝不苟,有条不紊。那么真实的情况是怎样呢?两个学科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异同呢?</p><p> </p><p>今天这期节目,我邀请到了我的高中好友小纪,她现在正在牛津大学社会学系读博士三年级,她的研究话题是:跨族裔家庭背景下长大的混血儿,他们所经历的身份认同、族裔边界的选择以及与“主流”社会的互动过程。她的研究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使用荷兰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数据,对混血儿的交友及婚恋选择中的族裔边际做了分析。但是,小纪也不排斥定性的方法,如她所言:“在社会学里,定性、定量之争由来已久,两种方法在本质上没有好坏之分,只不过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研究思路。”我们今天将从她的研究出发,展开一场人类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对话;如果你对人类学和社会学都感兴趣,那么也希望这期播客为你提供一些学科选择上的参考。</p><p> </p><p>本期谈话人:</p><p> </p><p>小纪 | 牛津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p><p>小牛 | 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生(主持人)</p><p> </p><p>时间线:</p><p> </p><p>- 02:45 嘉宾介绍</p><p>- 06:54 本科在北大:国际关系 VS 社会学</p><p>- 08:50 本科研究经历:关于土耳其女性的头巾研究</p><p>- 15:52 本科毕业论文:爱尔兰华人移民家庭里的取名选择</p><p>- 19:58 硕士论文:混血儿的身份认同与身心健康</p><p>- 22:20 社会学研究中都需要一个Hypothesis (假说)吗?</p><p>- 22:40 社会学中的定性、定量之争:权力与话语权之争</p><p>- 28:41 社会学的定性研究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有何区别?</p><p>- 30:54 博士课题介绍</p><p>- 34:09 进入荷兰国家统计局人口数据库:考试、密钥、荷兰语、复杂结构</p><p>- 39:58 双重审核:牛津的学术伦理审核 + 荷兰政府审核</p><p>- 41:46 结论:混血儿更有可能跨越族裔边界</p><p>- 43:02 对“移民融入”的反思:欧洲中心主义 VS 各族裔之间是平等的</p><p>- 49:45 如何扩展研究受众:拍纪录片</p><p>- 52:15 博士之后的职业规划:对学术界又爱又恨</p><p>- 55:18 反思研究者的特权</p><p>- 61: 01读博会有年龄焦虑吗?</p><p>- 67:25 读博会让人更轻盈吗——生活永远有退路</p><p> </p><p> </p><p>背景音乐:</p><p> </p><p>告五人 – 爱人错过</p><p>White Cherry – MELANCHOLY </p><p> </p>
February 23, 2025
<p>自我民族志是近年来人来学研究中逐渐流行的一种方法论。人类学家既是研究者,也是被研究者——其情感经历、基于自身位置和身份的反思、与他人互动时产生的权力关系…都反映着更宏大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历史叙事。从这个意义上,“我”不是为了保持研究的客观性而被抹去的部分,“我”的存在使得人类学研究更为完整具体。</p><p><br></p><p>这期播客有点特别,只有我(小牛)一人录制。我将采用自我民族志的方法,讲述我在云南田野调查时结识、照顾、领养一条名为“来福”的小狗的故事。故事的结尾,因为我在国内的工作结束即将返回德国,不得不重新给来福寻找新的领养人。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小狗映照着人的另一面,人与狗的关系其实很多时候体现着人际关系的复杂性。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我想探讨的是:不同社会中(云南、国内的大城市、德国)的人们对于狗和养狗这件事为何有着不同的看法?规范化的养狗和领养审核所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小狗如何使像我一样的年轻人看到一个更明确的未来?最后我想借用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搭建一个不同“行动者”(爱狗人士、不养狗人士、小狗、其他宠物等等)之间互相理解的桥梁。</p><p><br></p><p>这期播客也是送给来福的,感谢来福在我孤独田野调查中的美好陪伴。</p><p><br></p><p>本期谈话人:小牛 | 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生</p><p><br></p><p>时间线:</p><p>- <a href="">02:01</a> 我和来福相识的过程</p><p>- <a href="">09:41</a> 什么是“民族志”:人类学研究和写作的重要方法</p><p>- <a href="">11:08</a> 什么是“自我民族志”:反身性、把自己置于社会背景中</p><p>- <a href="">13:16</a> 我为什么要使用自我民族志:社科中的情感转向</p><p>- <a href="">15:19</a> 给来福的一封信</p><p>- <a href="">29:32</a> 来福的现状、我的心路历程</p><p>- <a href="">30:51</a> 狗为何与人亲近:狗是人类的另一个照面</p><p>- <a href="">32:14</a> 不同国家和社会对于领养(流程)的观念有何不同?</p><p>- <a href="">32:30</a> 欧洲规范化领养的优势和挑战——基于规则</p><p>- <a href="">35:38</a> 在云南当地找领养:“把狗给出去”——基于熟人社会</p><p>- <a href="">37:10</a> 网络平台找领养:有偿还是无偿?</p><p>- <a href="">39:47</a> 来福帮助我完成“社会化”</p><p>- <a href="">44:16</a> 对于“禁养犬”分类的一些反思</p><p>- <a href="">47:42</a> 从posthuman人类学,解构人类中心主义、正视小狗的能动性</p><p>- <a href="">50:48</a> 从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想象一个更和谐的人狗关系</p><p>- <a href="">54:52</a> 我们与小狗的距离是心心相印、没有距离</p><p>背景音乐:</p><p>告五人 – 爱人错过</p><p>White Cherry – MELANCHOLY</p><p>Seto – see u…<br></p>
January 26, 2025
<p>我现在居住的地方,德国的首都柏林,是一座在社交媒体上风评两级分化的城市:作为整个欧洲的亚文化中心,这里有着多元并置的城市景观和不断自我更新的城市文化,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社群,“poor and sexy”是这座城市的注脚和名片;然而不可否认,柏林的城市氛围中有着一种普遍的冷漠和粗犷,新的城市居民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在这里安顿下来,甚至“安顿”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黑暗的柏林,光明的柏林,好玩的柏林,冷漠的柏林…这些都是我们能在社媒上看到的柏林,那么在这样极化的风评之下,人们具体的生活体验又是怎样的呢?如何从人类学的角度理解“对‘麻烦’的忍耐和包容构成了柏林生活的重要部分”?柏林人坚守的社会共识和规则是一种利他还是一种压迫?从城市研究的角度,柏林的维度和立面又是怎样影响着城市的亲近感和疏离感?…这些都是我们在这期播客中探讨的问题。</p> <p> </p> <p>现在的我,坐在家中打下这些导语。望着窗外的一片黯淡氤氲,想象着一个春意盎然的柏林到来。也希望我们的听众朋友,即将收获一个繁花盛开的春,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p> <p> </p> <p>本期谈话人:</p> <p> </p> <p>小牛 | 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生(人类学视角下的边境和移民研究)</p> <p>杨老师 | 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生(人类学视角下的城市规划研究)</p> <p>陈老师 | 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生(对中国近代跨国知识分子的史学研究)</p> <p> </p> <p>时间线:</p> <p> </p> <p>- 03: 33 嘉宾介绍</p> <p>- 04: 48 柏林初印象</p> <p>- 08: 43 柏林的“大” VS 北京的“远”</p> <p>- 15: 46 “多元并置”下的城市景观</p> <p>- 21: 15 柏林的冷漠:利他性和社会规则</p> <p>- 26: 07 两极分化的生活体验和城市风评</p> <p>- 28: 28 柏林的黑:为何冬天不开灯?</p> <p>- 32: 27 “我预定你两周后的星期六”:大城市社交 VS 县城交友</p> <p>- 40: 50 德语沙文主义?</p> <p>- 44: 50 “均苦”的生活:德国人对于麻烦的忍受是社会体系运转的基础</p> <p>- 52: 39 城市的维度:可视及可达</p> <p>- 54: 40 城市的立面:开场空间和公共性</p> <p>- 57: 42 交通的接驳:路网密度 > 马路宽度</p> <p>- 61: 46 柏林生活方式推荐</p> <p> </p> <p>背景音乐:</p> <p>Thomas Greenberg – Dream for Today</p> <p>Jay Crew/RJ Pasin – ok!</p>
Pod Engine is not affiliated with, endorsed by, or officially connected with any of the podcasts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We operate independently as a podcast discovery and analytics service.
All podcast artwork, thumbnails, and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age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and are protected by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This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podcast cover art, episode artwork, show descriptions, episode titles, transcripts, audio snippets, and any other content originating from the podcast creators or their licensors.
We display this content under fair use principles and/or implied license for the purpose of podcast discovery, information, and commentary. We make no claim of ownership over any podcast content, artwork, or related materials shown on this platform. All trademarks, service marks, and trade names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hile we strive to ensure all content usage is properly authorized, if you are a rights holder and believe your content is being used inappropriately or without proper authorization, please contact us immediately at [email protected] for prompt review and appropriate action, which may include content removal or proper attribution.
By accessing and using this platform, you acknowledge and agree to respect all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content owners. Any unauthorized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or commercial use of the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is strictly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