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陸仲雁 x 好好聽FM
<p>博物館是蒐藏並維護具有科學、藝術或歷史重要性的物件,透過常設展或特展,使公眾得以參觀並學習。博物館亦是使公眾能從探索藏品的過程中,追求靈感與享受。 <br /> <br /> <br /> <br />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於1946年11月16日在法國巴黎創立時,提出博物館的專業定義為:「凡是對公眾開放,有關藝術、科技、科學、歷史或考古的典藏,包括動物園、植物園及設有常設展廳的圖書館,但不包括圖書館,除非設有常設博物館,都可視為博物館。」 <br /> <br /> <br /> <br />現今,全球博物館的數量已從 1975 年的 22,000 家增加到現今的 95,000 家。每年全球博物館排行榜前20名中,有近半數皆有兩到三個世紀的歷史。後疫情時代,大眾透過多元的媒介平台,無遠弗屆的探索全球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好好聽FM」特別推出「博物館開門」專輯,由陸仲雁,法國文化部藝術與文學騎士,透過聲音,和聽眾們共同「遊於藝」,探索知與美的藝術文化殿堂。 <br /> <br/>Powered by <a href="https://firstory.me/zh">Firstory Hosting</a></p>
Language
🇨🇳
Publishing Since
9/4/2023
Email Addresses
1 available
Phone Numbers
0 available
March 14, 2025
<p>《自由引導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是德拉克洛瓦 (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於1830 年創作的油畫,畫作的主題靈感來自1830年7月27日、28日和29日三天,發生在巴黎,人民反抗法國國王查理十世(Charles X, 1757—1836)的革命,因革命只持續三天,因此稱為「榮耀三日」(Trois Glorieuses)。 <br /> <br />Delacroix 於1830年根據草圖,歷時3個月完成了《自由引導人民》,他以繪畫詮釋了他所處時代的革命事件,1830 年 7 月的街頭抗爭,重啟了他的愛國主義,因而啟發了他的創作。 <br /> <br />《自由》的意涵有受到法國詩人巴比爾 (Henri-Auguste Barbier, 1805-1882)的詩作(La Curée)和Casimir Jean François Delavigne(1793 -1843)的《巴黎一周》(Une semaine à Paris)的啟發。此詩於 1830 年在《巴黎評論》( Revue de Paris)發表,描述一位寓意自由的民婦引導人群抗爭。此作品也引用了浪漫主義畫家Théodore Géricault (1791-1824)於1818 至 1819 年創作,描繪海難的《美杜莎之筏》(Radeau de la Méduse)。 <br /> <br />《自由引導人民》典藏歷程: <br />七月王朝新上任的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一世(Louis-Philippe Ier,1773—1850)並未直接由王室收購晝作,而是由內政部以3,000 法郎間接購藏。最初畫作並沒有在羅浮宮旁的杜樂麗宮(Tuileries) 王座廳展出,而是在建於1615年的王家美術館盧森堡宮(Palais de Luxembourg),此後在始建於1682年的凡爾賽宮(Château de Versailles)也曾短暫展出,1832 年,七月王朝首相Adolphe Thiers(1797—1877),由於擔心作品可能會引起民眾騷亂,因而下令禁止展出,首相曾在1870年,拿破倫三世的第二帝國(1852-1870)滅亡後,於1871年成功的鎮壓了巴黎公社(Commune de Paris)。 <br /> <br />巴黎公社是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統治巴黎並宣布接管政府,由於公社衛隊殺了兩名法國將軍,又拒絕接受法國管理,因此導致嚴厲鎮壓的「流血周」。資本主義者或中間派認為巴黎公社是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者則認為是社會主義的早期實驗;巴黎公社標誌當代世界政治左翼運動崛起的里程碑。馬克思派史學家認為巴黎公社是1917年俄國革命的先驅。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是哲學家、政治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革命理論家、歷史學者;馬克思主義主要創始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主要開創者。 <br /> <br />1832 年 6 月,七月王朝期間,巴黎共和黨人和人民起義反君主制,主要由巴黎支持共和制的貴族青年學生領導,最終在政府軍的鎮壓下失敗,造成93人死亡,291人受傷,超過1500人被囚禁。導火線起因於法國將軍拉馬克 (Jean Lamarque,1770—1832)的病逝,他是法國大革命戰爭和拿破崙戰爭時期的將軍,後來任法國國會議員。1815年,在法國西部擊敗了支持法國波旁復辟勢力的軍隊,之後得到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 1769—1821)的表揚。 <br /> <br />《自由引導人民》被首相Thiers禁止展出後被Delacroix的朋友,美術總監(Hygin-Auguste Cavé, 1796 - 1852) ,於1839 年歸還,之後暫存在Delacroix阿姨(Félicité Riesener) 的居所直到她去世。 1848 年,畫作由盧森堡美術館收藏;1855 年,在巴黎的世界博覽會,畫作首次向公眾展示。5月15日至11月15日,萬國博覽會在半年期間,吸引了超過五百多萬人次的參觀,有來自25個國家及殖民地的參與,當時《自由引導人民》女主角鮮紅色的帽子曾被批評過於顛覆。 <br /> <br />法國藝術史家 Jean-Clément Martin(1948 -)表示畫中女主角代表希臘神話的勝利女神的奈姬(Nike),羅馬神話中她對應維多利亞(Victoria)。根據古希臘詩人赫西俄德(Hesiod, 前750至650)的《神譜》(Theogony),她是泰坦神帕拉斯(Pallas)和斯梯克斯(Styx)的女兒。在泰坦戰爭中,站在奧林匹斯神(Olympians)一邊,為他們帶來勝利。 <br /> <br />《神譜》長詩共1022行,以六音步格律(Hexameter)寫成。是僅存記敘古希臘諸神的完整譜系。描述希臘神話眾神起源,其中穿插神靈間正義與美好的神話。泰坦之戰(Titanomachia)是希臘神話中泰坦神族(巨人族)與奧林匹斯神族,為了爭奪宇宙霸主地位的戰爭。 <br /> <br />萬國博覽會結束後,作品返回盧森堡美術館,此時的盧森堡美術館已成為專門展出在世藝術家作品的展館,具有價值藝術家的作品,在身故後,作品會進入羅浮宮典藏。此幅畫僅於1863 年在盧森堡美術館展出,1874 年第三共和國(1870 -1940)時期,才納入羅浮宮典藏。 <br /> <br />雨果的《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br />《自由引導人民》可能啟發了19世紀前期,浪漫主義文學的領袖的雨果(Victor Marie Hugo,1802—1885)的經典小說《悲慘世界》。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曾經創作許多詩歌、小說、劇本、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代表作有《鐘樓怪人》、《九三年》和《悲慘世界》等。知名的詩集包括《靜觀集》和《歷代傳說》。他創作了4000多幅畫,也參與社會運動,年輕時傾向保皇主義,之後成為共和主義的推動者。 <br /> <br />《悲慘世界》是雨果於1862年所發表的長篇小說,分為五個部分,48卷365章。英語版1,500頁,法語版1900頁。描述19世紀初的20年間的背景,涉及拿破崙戰爭和1832年巴黎共和黨人起義等件。拿破崙戰爭(Guerres napoléoniennes),通常為五場衝突,指1803年至1815年一系全球性衝突,由拿破崙一世領導的法蘭西帝國和其從屬國與反法同盟對抗。使得某時期歐洲大陸大部分地區被法國統治,戰事可視為法國大革命戰爭的延續。 <br /> <br />《悲慘世界》創作背景: <br />雨果構思了40年,到晚年才完成,故事融入了法國歷史,巴黎的建築、政治、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善惡,愛情與親情。核心主角Jean Valjean 有許多化名,象徵正義,卻無法擺脫犯罪記錄。故事從1801年起,描述窮苦的農民,為了幫助飢餓的外甥,偷了一塊麵包被補入獄,由於曾企圖逃獄而被判19年苦役,刑期滿後處處碰壁。1828年,雨果醞釀寫獲釋的苦役犯,受米里艾主教感化而棄惡從善的故事。1829年和1830年間,雨果搜集黑玻璃製造業的資料後,創作了男主角苦役犯尚萬強,他化名為馬德廉先生,開辦工廠成為企業家。雨果還參觀了苦役犯監獄,在街頭也曾目睹類似女工Fantine受辱的場面。此外,1846年,雨果年輕時,在路上曾看到兩個士兵,挾持因偷麵包被判死刑的男子,當時一位貴夫人坐著漆有家徽的馬車經過,囚犯注視著她,而貴婦人確視而不見,當時雨果認為法國貴族無視平民的存在,因而觸發他寫《悲慘世界》。 <br /> <br />書中穿插法國革命動亂和1815年6月18日大不列顛聯合王國、荷蘭聯合王國、普魯士王國共同對抗法蘭西第一帝國,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南部的滑鐵盧戰役(Battle of Waterloo)的背景。雨果論及當時法國社會的俚語、下水道和女修道院等情況,故事情節錯綜複雜。雨果根據人道主義精神,用道德感化的方法處理情節,他藉主人翁說道「最高的法律是良心」;「將來人們會把犯罪看作疾病,由特殊的醫生醫治,醫院將取代監獄 。」 <br /> <br />雨果創作主人翁尚萬強的靈感來自有前科的維多克(Eugène François Vidocq,1775—1857),他曾是法國罪犯,之後成為巴黎警方的秘密線人,以及國家警察設立於巴黎犯罪捜査局代局長,之後他成為成功的企業和慈善家。1828年,被特赦的維多克在他的造紙廠救了一名工人,用肩膀頂起了沉重的貨車。雨果描述尚萬強救了水手的故事,則源自朋友信中的真實事件。 <br /> <br />1841年,雨果曾幫助一名妓女脫離指控,此經歷也成為小說中警方、尚萬強和女工Fantine間對話。雨果也將他曾經度假的Montreuil-sur-Mer鎭寫入小說。1842年起義時,雨果看到巴黎街頭遍布路障,1848年的法國二月革命期間,他曾幫助設路障。 <br /> <br />雨果在《悲慘世界》的前言寫道: <br />「只要因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還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時期,人為地把人間變成地獄,並使人類與生俱來的幸運遭受不可避免的災禍;只要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還得不到解決;只要在某些地區還可能發生社會的毒害,換句話說,同時也是從更廣的意義來說,只要這世界上還有愚昧和困苦,和本書同一性質的作品都不會是無益的。」 <br /> <br />小說結尾,雨果總結道:「 <br />讀者展閱書時,無論存在怎樣的間歇或欠缺,從頭至尾,從整體到細節,全講述人從惡向善,從非正義向正義,從假向真,從黑夜向光明,從欲望向良心,從腐朽向生命,從獸性向責任,從地獄向天堂,從虛無向上帝。起點是物質,終點是靈魂。始為九頭蛇,終成為天使。」 <br /> <br />雨果曾經向義大利出版人介紹他寫作的雄心:「我不知是否所有人都能讀到這本書,但我寫書是為了所有人。這部書既是給英國寫的,也是給西班牙、義大利,法國、德國和愛爾蘭…社會問題不分國界…男人愚昧無知,陷於絕望,女人為了一塊麵包而賣身,兒童則因為沒有學習的書籍和取暖的火爐而痛苦。我的《悲慘世界》會來敲門說道:「開門,我來找你們了!」 <br /> <br />《自由引導人民》與《悲慘世界》 皆是19 世紀的代表作,在法國具指標性價值。1848年起,《自由引導人民》成為共和主義和共和國的象徵,作品曾印在1978 年至 1995 年的一百法郎鈔票。雨果被葬於巴黎先賢祠,他肖像也印在法國的鈔票上。 <br /> <br />歷史畫描繪某一故事,通常有多個人物,本意是「故事」,並非描繪的都是歷史事件,例如基督的一生、神話及寓言故事。19世紀之前,為篇幅宏大的布面油畫或壁畫,19世紀之後,歐洲藝術學院和大學的繪畫和雕塑流派的學院藝術(academic art)地位開始動搖。 <br /> <br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a href="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a> <br />關於我們: <br />好好聽FM APP:<a href="http://onelink.to/94hhtfm" target="_blank">http://onelink.to/94hhtfm</a> <br />好好聽FM Web:<a href="https://risu.io/DYKs" target="_blank">https://risu.io/DYKs</a> <br />好好聽FM YouTube:<a href="https://risu.io/5lTL" target="_blank">https://risu.io/5lTL</a> <br /> <br />好好聽出品</p> <br /> <br/>Powered by <a href="https://firstory.me/zh">Firstory Hosting</a>
February 25, 2025
<p>《自由引導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是德拉克洛瓦 (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於1830 年創作的畫布油畫,畫作的主題靈感來自1830年7月27日、28日和29日三天,發生在巴黎,人民反抗法國國王查理十世(Charles X, 1757—1836)的革命,因革命只持續三天,因此稱為「榮耀三日」(Trois Glorieuses)。 <br /> <br />「榮耀三日」也稱七月革命(Révolution de Juillet),是1830年歐洲的革命浪潮,導致法蘭西波旁王朝的國王查理十世被推翻退位,當時的立憲派人士,選出波旁王朝(Bourbon)的分支,奧爾良王朝(Maison d'Orléans)的路易·腓力(Louis-Philippe Ier,1773—1850)為「七月王朝」新國王。奧爾良王朝由十七世紀法國國王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的弟弟奧爾良公爵菲利普一世(Philippe de France, Duke of Orléans,1640—1701)所創建。 <br /> <br />查理十世是波旁復辟(Restauration)時期的第二個法蘭西和納瓦拉國王。其兄長路易十八在位十年逝世後,他於1824年才以67歲高齡繼承王位。他支持天主教會聖統制、君權神授說、厭惡自由派。1830年,7月25日,查理十世頒布了四項鎮壓自由派反對派的法令,包括暫停期刊出版自由、解散各部門眾議院、改革有利於貴族的人口普查權,以及召開九月份的選舉團會議。此法令引起反對派抗爭,中產階級和巴黎人民因而起義,在巴黎街頭設路障及插上三色旗。經過三天的起義後,查理十世退位,流亡英國。8 月 9 日,路易菲利普 (Louis-Philippe, 1773-1850 <br />)宣誓效忠修訂後的憲章,開啟了新的七月君主制。 Delacroix 以此抗爭為題創作,並以抗爭者衝進市政廳的日期「7月28日」命名畫作。塞納河(Seine)右岸的巴黎市政廳(Hôtel de Ville),自1357年起位於巴黎的市政廳廣場,1802年以前名為格列夫廣場(Place de Grève)。 <br /> <br />這幅畫於1831 年在繪畫和雕塑沙龍,以《路障場景》(Scènes de barricades)為名展出。巴黎沙龍(Salon de Paris),於1667年起在法國巴黎法蘭西藝術院(Académie des Beaux-Arts)舉辦藝術展,由法蘭西藝術院下屬的法國王家繪畫暨雕刻學院舉辦,原只是展出學院畢業生的作品,1725年起在羅浮宮首次公開展覽之後又於1737年8月18日至9月5日在羅浮宮展出。1748年至1890年間,成為西方世界最大藝術展以及學院藝術的重鎮。1881年,法國政府停止贊助巴黎沙龍,改由法國藝術家協會組織,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起,漸由法國國家美術協會舉辦的國家沙龍、1884年成立的獨立者沙龍(Société des Artistes Indépendants)和1993年成立的秋季沙龍(Salon d'Automne)取代。 <br /> <br />《自由引導人民》 自1863 年起,在盧森堡美術館(musée du Luxembourg )展出,1874 年,轉致羅浮宮博物館。2013年,成為羅浮宮在法國北方的分館,羅浮朗斯(Louvre-Lens)的時光展廳(Galerie du temps )展出。 <br /> <br />《自由引導人民》被認為具有寓意勝利和政治意義,常被選為法蘭西共和國、世界自由或民主的象徵。例如1870年法蘭西第二帝國(Deuxième Empire, 1852 -1870)在普法戰爭(Franco-prucien)崩潰後建立的政體,法蘭西第三共和國(Troisième République, 1870-1940)。 <br /> <br />《自由引導人民》描繪內容: <br />描繪反對國王查理十世的巴黎人民,衝破倒塌的路障的場景。右上方巴黎聖母院大教堂的兩座塔樓上方飄揚著法蘭西的三色旗。巴黎聖母主教座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位於塞納河流域的巴黎發源地西堤島(Île de la Cité) ,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哥德式風格的主教座堂,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 <br /> <br />法國三色旗(Tricolore): <br />最早出現在法國大革命,顔色取自國徽的紅和藍,象徵法國王室的白色。藍色是聖馬丁長袍的顔色;白色被認為是皇家和法國的卓越顏色,紀念中世紀後期,在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帶領王國軍隊,抵抗英格蘭王國軍隊的民族英雄聖女貞德(Jeanne d'Arc,約1412—1431);紅色則是聖但尼修院金焰旗(l'oriflamme de l'abbaye de Saint-Denis)的顔色。中世紀法蘭西王國的神聖戰旗,最早是巴黎附近聖但尼修院(Basilique cathédrale de Saint-Denis)的聖旗。當金焰旗由法王下令在戰場豎起時,法軍不會饒恕敵人,然而,傳統被俘虜的貴族可以透過贖金贖回。 <br /> <br />最早三色的排列,是紅色在左。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前,沒有任何旗幟在法律上代表國家。公共建築沒有旗幟,但有皇家、公爵、伯爵、主教等監督權力的紋章:旗幟的顏色和標誌取自國徽,許多旗幟在陸軍和海軍取代國徽。1794年,三色旗被定爲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國旗。波旁王朝(Maison de Bourbon)復辟時,曾廢除三色旗,由通常帶有徽章的白旗,或王室的鳶尾花旗(fleur-de-lis)取代。 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起,三色旗再度成爲國旗至今。 <br /> <br />構圖、人物和色彩: <br />畫面為從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對角線構圖。中央有兩位構成了畫面穩定的三角形。主角像徵自由女神,如古典雕塑樹立正中央,她頭戴本為古代小亞細亞的佛里幾亞人(Phrygians)戴的紅佛里幾亞無邊軟便帽(Bonnet phrygien,或自由之帽),她袒胸,高舉右臂向前,手握飄揚三色旗,左手持帶刺刀的長槍。 <br /> <br />她的右方,有一位頭戴約17世紀發源於巴斯克地區(Pays basque),法國和西班牙的邊境一帶的貝雷帽(béret),雙手揮舞著騎兵手槍,張嘴吶喊前行的男孩。他斜背著撿來,有白色斜袋的彈殼袋(Giberne),此類彈殼袋是士兵戴在肩上的盒子,通常存放彈藥和維護武器的工具。1620 年,由瑞典國王 (Gustav II Adolphus, 1594-1632) 發明,取代不實用的「子彈袋」。最初是用旗幟 (giberne banderole)掛在肩上,後來法國國王路易十五(Louis XV, 1710-1774)時期,固定在腰帶,18 世紀中葉又戴在身體周圍,袋內可裝子彈或刺刀。君主制、革命和帝國時期的士兵都會戴彈殼,1845 年起被彈帶取代。現今,共和國第一領事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1769 -1821)於 1802 年創立的巴黎共和國衛隊(Garde Républicaine de Paris)和英國皇家騎兵衛隊(Horse Guards)騎兵,仍然攜帶有旗幟的彈殼袋。 <br /> <br />金字塔構圖: <br />靈感來自浪漫主義畫家Théodore Géricault( 1791 -1824)的畫作《美杜莎之筏》(Le Radeau de La Méduse) 。27歲,1818年至1819年間畫的油畫,描繪法國海軍的巡防艦梅杜莎號沉沒後,生還者的求生場面。海難發生於1816年7月2日西非洲茅利塔尼亞(Mauritania)附近海域。另一靈感源自Delacroix的另一幅畫作《希阿島的屠殺場景》(Scènes des massacres de Scio)。此作品於1824年在沙龍展出,描繪希臘獨立戰爭時,鄂圖曼土耳其(1299 -1923)對希阿島的大屠殺。此畫使他被視為浪漫主義畫家。 <br /> <br />左後方的人群中,著暗色調服裝的資產階級男士,戴著始於18世紀晚期,黑絲綢的圓柱狀大禮帽(Top hattopper),此高帽於1960年代起退流行,19世紀出現可折疊的歌劇帽。男士雙手握17世紀至19世紀中葉,前裝彈藥的雙管長槍雷筒(tromblon),他後方有一位著白上衣,持長劍的男子。畫中部分衣服、煙霧、灰塵和泥土為黑和赭棕色,著黃色連身裙,繫了雙腰帶的自由女神和身背白色長條斜肩帶彈殼袋的男童,和背景白色雲層的明亮色彩,皆更凸顯主角。 <br /> <br />光源似乎來自左側,畫面中人物的身體是暖色,作品的灰和棕色調中,有藍、白、紅三色。三色旗的紅色對應旗幟的猩紅色;白色對應綁腿的白布和躺著的屍體的白襯衫:藍色對應襪子和工人的襯衫。色彩於2024年完成修復後,恢復了原來的顏色。 <br /> <br />前景兩個三角形構圖: <br />畫作前景,在石堆和橫梁的路障間,左右各有兩具橫躺的屍體,左下角是一名著白色襯衫,衣衫不整的男子,右下方則是一名瑞士衞兵(Gardes suisses ) 。瑞士衞兵於1616 至1792 年間,以及 1815 至1830年間,效忠法國王室。右下角邊角,還有一名面朝下,配有白色肩章的胸甲,已經氣絕的騎兵(cuirassier),畫面中許多參與抗爭的社會各階層人物,包括中央的女神右腳邊,從廢墟中跪爬出,身著三包衣飾,頭繫頭巾的受傷農民,以及路障左邊,戴著撿來的國民警衛隊的警帽的男孩。此外,還有身穿圍裙、橋褲、戴貝雷帽和紅領巾、手持打火機、肩扛旗幟的男士。後方的學生們,包括戴著傳統三角帽,來自創立於1794年的巴黎綜合理工學院(École polytechnique)的學生,以及一隊穿著野戰服和灰色大衣,的擲彈兵分隊。此兵頭戴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後取代三角帽的雙角帽(Bicorne),此帽款後來被歐洲與美國的海、陸軍採用。拿破崙時期雙角帽隨軍團襲捲歐陸,因此也稱「拿破崙帽」。 <br />拿破崙失敗後一直沿用到20世紀初期,西化的日本高階將領也戴此款帽。 <br /> <br />《自由引導人民的》意涵: <br />Delacroix 不認同古典理想的學術藝術準則,《自由引導人民》使他被公認為法國浪漫主義的領袖。Delacroix 的藝術職業生涯,多依賴官方訂單,較少來自收藏家。Delacroix 除了對法國人民的自決很敏感,亦是親希臘主義(Philhellenism)的浪漫主義者,他如其他19 世紀的知識分子,支持希臘獨立,因此創作具政治意涵的作品。他是拿破崙一世,波拿巴主義(Bonaparte)和反共和主義者,雖是自由派,但亦趨於保守,因此,他創作《自由引導人民》的目的,並不是象徵勝利的共和國,只是象徵1832 年七月君主制新政權的啟始。為了贏得國王的青睞,Delacroix 如同其他藝術家,讚揚了法國路易菲利普國王。 <br /> <br />《自由領導人民》是根據Delacroix 於1830年9月20日所畫的草圖而創作,歷時3個月完成,他不只是「歷史畫」 ,1830 年 10 月 18 日,與兄長(Charles-Henri Delacroix(1779 - 1845 )分享:「我創作了一個現代主題,一個街壘,如果我沒有為祖國贏得勝利,至少我會為它繪畫」。藝術家證明了浪漫的熱情,這使他能夠詮釋他所處時代的革命事件。他不是革命家。他自認是以「一個單純步行者」,經歷1830 年 7 月的事件。街頭抗爭和重啟的愛國主義,啟發了他的創作。 <br /> <br />《自由》的意涵有受到法國詩人巴比爾 (Henri-Auguste Barbier, 1805-1882)的詩作(La Curée)和Casimir Jean François Delavigne(1793 -1843)的《巴黎一周》(Une semaine à Paris)的的啟發。該詩於 1830 年在《巴黎評論》( Revue de Paris)發表,描述一位寓意自由的民婦,引導人群抗。 <br /> <br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a href="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 target="_blank">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a> <br />關於我們: <br />好好聽FM APP:<a href="http://onelink.to/94hhtfm" target="_blank">http://onelink.to/94hhtfm</a> <br />好好聽FM Web:<a href="https://risu.io/DYKs" target="_blank">https://risu.io/DYKs</a> <br />好好聽FM YouTube:<a href="https://risu.io/5lTL" target="_blank">https://risu.io/5lTL</a> <br /> <br />好好聽出品</p> <br /> <br/>Powered by <a href="https://firstory.me/zh">Firstory Hosting</a>
February 11, 2025
<p>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在 19 世紀法國繪畫發展中,是浪漫主義的主要倡導者。40歲時已具名氣,接受許多官方委託的重要作品。創意作多元,包括油畫、版畫、石版畫和裝飾公共或私人建物的牆壁和天花板、以及為雜誌撰寫文章。 <br /> <br />Delacroix 學習水彩畫並前往英國: <br />英國人將水彩與水粉結合,使用橡皮擦、清漆和刮擦等多種工藝來創作。 1816年,Delacroix 遇到從英國歸來的親英業餘水彩畫家Charles-Raymond Soulier, 18161-1886),這位朋友和Richard Parkes Bonington(1802– 1828) ,影響了Delacroix ,他開始以水彩創作,漸漸脫離了美術學院的學術標準。 <br /> <br />1825年4月24日至8月底,Delacroix 前往英國,在莎士比亞劇院,觀看了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的作品,《理查三世》(Richard III) <br />、《亨利四世》(Henri IV) <br />、《奧賽羅》(Othello)、《威尼斯商人》和《暴風雨》的演出。莎翁的創作包括39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和其他詩歌。 <br /> <br />《理查三世》(Richard III): <br />逼真描述理查三世短暫的執政時期,約創作於1591年。這部悲劇是莎士比亞第二長的歷史劇,是「第一四部曲」的前奏組曲,描繪約克家族的衰落和都鐸王朝的到來。 <br /> <br />《亨利四世》(Henry IV): <br />是莎士比亞於 1596 年至 1598 年間創作的戲劇。是莎士比亞「第二四部曲」的一部分;也是描繪約克家族的衰落和都鐸王朝的到來。 <br /> <br /> 《奧賽羅》(Othello): <br />莎士比亞在1603年左右創作的悲劇。根據義大利短篇小說《一位摩爾上尉》(Un Capitano Moro)改編,1565年出版。劇情圍繞四位角色:供職威尼斯部隊的摩爾(Moro)將軍奧賽羅、妻子、副將和騙取他信任的旗官,情節涉及種族、愛情、嫉妒、背叛。 <br /> <br />摩爾人: <br />中世紀伊比利半島(今西班牙和葡萄牙)、西西里島(Sicilia) <br />、薩丁尼亞(Sardegna)、馬爾他(Malta)、科西嘉島(Corse)、馬格里布(al-Maġrib al-ʿArabī)穆斯林(al-Muslimūn)居民。歷史上指在伊比利半島的伊斯蘭征服者。直到3世紀,是羅馬人對未羅馬化,由自己首領統治的北非土著的稱呼。摩爾人主要由阿拉伯和柏柏爾人(Berbers)組成,也有伊比利半島的土著穆斯林(muladí)。 <br /> <br />Delacroix赴英國兩年前,1823年,一個英國劇團曾在巴黎演出,他觀賞了德國古典主義的戲劇家、詩人、自然科學家、文藝理論家和政治人物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的《浮士德》(Faust)改編版。 <br /> <br />福斯特(Johann Georg Faust,1480 - 1540/1541 ) <br />文藝復興時期的煉金術術士、占星家和魔術師。激發了《浮士德》傳奇的靈感,首先於1588 年出版,Christopher Marlowe在1604年改編成戲劇《浮士德醫生的悲劇史》,然後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在1808年改編了傑作《浮士德》。 <br /> <br />浮士德的民間傳説: <br />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歐洲文學表述「歐洲中世紀德國煉金師浮士德召喚魔鬼Mephistopheles,為追求永恆知識、個人的野心,出賣了靈魂」。「浮士德」是傳説的人物,在煉金時意外爆炸死亡,傳聞他是因向「魔鬼」出賣靈魂而遭到報應。18世紀前,浮士德在傳統文學代表「智慧」,同時象徵「愚蠢和狡猾」。近現代文學針對傳説的文學評價提升到「人類在信仰與科學的對立之間」,探討浮士德在「追求知識永恆」的同時又侷限於「被信仰塑造的世界」間的「自我認可」、「自我實現」以及「社會認可」的衝突。有許多文學、音樂、歌劇、電影或漫畫,以這個故事為藍本改編。 <br /> <br />Delacroix 創作生涯中,常在戲劇中尋找主題:例如目前典藏在羅浮宮,創作於1839年的《墓地裡的哈姆雷特和霍雷肖》( Hamlet et Horatio au cimetière),以及典藏在內穆爾城堡博物館,創作於1843年的《哈姆雷特和霍雷肖在帶著頭骨的掘墓人面前》(Hamlet et Horatio devant les fossoyeurs avec la tête de mort ),這些與東方、文學、歷史和宗教相關的主題相融合。赴英國的旅行,使他的水彩作品精進,對他之後的北非行,有很大助益。 <br /> <br />Delacroix的繪畫職業生涯開始於1819 年,首次涉足裝飾,為巴黎西岱島(île de la Cité)的聖日耳曼Lottin de Saint-Germain先生的私人宅邸設計餐廳。在 1820 年完成了龐貝風格的門頂。1821 年,裝飾了悲劇作家塔爾瑪 (François-Joseph Talma, 1763-1862)在蒙馬特 (Montmartre) 的私人宅邸餐廳,創作了古希臘羅馬風格的四季門板,靈感來自公元79年維蘇威(Vesuvio)火山爆發時Herculanum古城的壁畫,草圖典藏在羅浮宮和私人收藏。 <br /> <br />Delacroix 也曾創作兩幅受文藝復興畫家啟發的祭壇畫: <br />1819 年,為Saint-Eutrope d'Orcemont 教堂創作,受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 1483 -1520)的《佛羅倫薩聖母像》(les Madones florentines )影響的《豐收聖母》(La Vierge des moissons);創作於1821 年,典藏在德拉克洛瓦博物館( musée Eugène Delacroix),受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 1475-1564)影響的《聖心聖母》(La Vierge du Sacré-Cœur)。此外,內政部原委託浪漫主義畫家傑里科(Théodore Géricault, 1791-1824 )為Nantes 大教堂(cathédrale Saint-Pierre de Nantes )創作祭壇畫,由於Géricault興趣不大,於是轉包給急需資金的Delacroix。 <br /> <br />展現才華(1822-1824): <br />1822年,Delacroix渴望在藝術界成名,並擺脫經濟困難,首次以《但丁之船》(La Barque de Dante)或《但丁與維吉爾的地獄》(Virgile aux Enfers),參加官方沙龍展。1822 年,作品由王家博物館以 2,000 法郎購買,作品曾在盧森堡博物館(Luxembourg)展出,之後於 1874年由羅浮宮博物館典藏。 <br /> <br />但丁(Dante Alighieri, 1265/1267- 1321 ) <br />義大利中世紀詩人,是現代義大利語文學的奠基者,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他的史詩《神曲》留名後世。他在義大利被稱為至高詩人,也是義大利語之父。 <br /> <br />神曲(Divina Commedia) <br />是但丁創作的長詩,約於1308年開始創作,1321年前後完成,被視為看義大利文學的經典,及世界文學的瑰寶。對死後世界的描寫展示了14世紀西方教會的世界觀。他以托斯卡納方言寫成,為後來的標準義大利語奠下基礎。 <br /> <br />《神曲》敘述但丁本人遊歷地獄、煉獄(Purgatorio)以及天堂 <br />(Paradiso)的旅程,描寫人死後的情況與神聖正義的獎懲。但丁的行程象徵人對上主的皈依:首先是地獄,象徵「認罪」;其次是煉獄,象徵基督徒的「悔改」;最後是升至神前的天堂。但丁借鑑了中世紀天主教神學思想,特別是歐洲中世紀經院派哲學家和神學家 St. Thomas Aquinas(約1225—1274)《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ca)的托馬斯主義基督教哲學,《神曲》又被稱為「韻文大全」(Summa in verse)。《神曲》的想像世界,開創了現代小說的寫實主義和自我描摹傳統。 <br /> <br />托斯卡尼語(Dialetto toscano):在義大利Toscana地區流行,由拉丁語演變而來,現今的標準義大利語源自於Toscana語中的佛羅倫斯方言。義大利王國時期,成為義大利的官方語言,逐步形成現在的義大利語。 <br /> <br />維吉爾(Publius Vergilius Maro,前70—前19): <br />奧古斯都時代的古羅馬詩人。作品有《牧歌集》、《農事詩》、史詩《艾尼亞斯紀》。古羅馬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在《牧歌集》中預言耶穌誕生,被基督教奉為聖人。《艾尼亞斯紀》(Aeneis),維吉爾於公元前29年至前19年創作的史詩,敘述古希臘神話中,宙斯7世孫Aeneis,在特洛伊(Troia),古希臘時代小亞細亞(今土耳其)西北部的城邦,陷落後輾轉來到義大利,最終成為羅馬人祖先的故事,影響了但丁和莎士比亞等詩人與作家。在但丁的《神曲》中,維吉爾為但丁的保護者和老師。 <br /> <br />《地獄中的維吉爾》展出後法國政府出資收購,但作品受到古典主義捍衛者,大衛學派的負面批評,然而,也有史學家和記者Adolphe Thiers(1797- 1877 )於1147 年創刊 的《憲法》(Le Constitutionnel)讚美「未來的偉大畫家」。欣賞他作品的還包括浪漫主義先驅Antoine-Jean Gros, 1771-1835),將Delacroix 與法蘭德斯畫家,巴洛克畫派早期的代表人物魯本斯爵士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相提並論。魯本斯的畫有濃厚的巴洛克風格,強調律動、顏色和感官。魯本斯以反宗教改革的祭壇、肖像、風景畫以及有關神話及寓言的歷史畫聞名。 <br /> <br />Delacroix在官方沙龍展的前3個月,才確定《地獄中的維吉爾》的主題,主題取自但丁《地獄篇》第八章,《地獄》(Inferno) <br />是但丁《神曲》中的第一部(cantica)。為了能如期於4 月 24 日起在官方沙龍展出,他使用了可使顏色乾燥更快的清漆,但此顏料易損害畫布,下面的深色層比表面的淺色層乾燥得更快,會導致裂縫和龜裂。 1860 年 2 月,他獲得授權親自修復了作品。 <br /> <br />這幅畫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但丁畫中的三桅帆船,和Géricault 於1819 年創作,目前典藏在羅浮宮博物館的《拉梅杜斯之筏》( Le Radeau de La Méduse )類似。Géricault對Delacroix 有深遠影響,尤其是在他早期繪畫職業生涯。作品中陰影和光缐的強烈對比,如浮雕的感覺,成為他的風格。他還使用了朱紅色、普魯士藍、棕色、白色。 另外一幅1824年創作,目前典藏在羅浮宮的作品《Scio 大屠殺場景》(Scène des massacres de Scio ),描繪土耳其軍官在馬上綁架一名希臘奴隸,靈感來自Gericault於1812 年創作,目前典藏在羅浮宮的《馬背上的獵人軍官》(Officier de chasseurs à cheval )。Delacroix 於 1824 年 1 月 26 日去世時,已樹立了自己的風格,並成為浪漫主義(Romantisme)的領導者。 <br /> <br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a href="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m4ml717007y01z39dvv3avz/comments</a> <br />關於我們: <br />好好聽FM APP:<a href="http://onelink.to/94hhtfm" target="_blank">http://onelink.to/94hhtfm</a> <br />好好聽FM Web:<a href="https://risu.io/DYKs" target="_blank">https://risu.io/DYKs</a> <br />好好聽FM YouTube:<a href="https://risu.io/5lTL" target="_blank">https://risu.io/5lTL</a> <br /> <br />好好聽出品</p> <br /> <br/>Powered by <a href="https://firstory.me/zh">Firstory Hosting</a>
Pod Engine is not affiliated with, endorsed by, or officially connected with any of the podcasts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We operate independently as a podcast discovery and analytics service.
All podcast artwork, thumbnails, and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age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and are protected by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This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podcast cover art, episode artwork, show descriptions, episode titles, transcripts, audio snippets, and any other content originating from the podcast creators or their licensors.
We display this content under fair use principles and/or implied license for the purpose of podcast discovery, information, and commentary. We make no claim of ownership over any podcast content, artwork, or related materials shown on this platform. All trademarks, service marks, and trade names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hile we strive to ensure all content usage is properly authorized, if you are a rights holder and believe your content is being used inappropriately or without proper authorization, please contact us immediately at [email protected] for prompt review and appropriate action, which may include content removal or proper attribution.
By accessing and using this platform, you acknowledge and agree to respect all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content owners. Any unauthorized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or commercial use of the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is strictly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