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p>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的播客節目 <br /> <br />立身天地 安守邊緣 <br />守先待後 不激不隨 <br /> <br />官方網站:cup.cuhk.edu.hk <br />微信公眾號:cupress <br />豆瓣:cuhkpress <br /> <br/>Powered by <a href="https://firstory.me">Firstory Hosting</a></p>
Language
🇨🇳
Publishing Since
8/6/2021
Email Addresses
1 available
Phone Numbers
0 available
April 5, 2024
<p>約瑟夫·列文森是20世紀西方研究中國歷史最傑出和最有影響力的學者之一,以其「天才般的成就」(費正清語)和對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奠基性研究,被譽為「莫扎特式的史學家」。 <br /> <br />1969年4月6日,列文森因為一場船難意外去世。無論是在生前還是身後,他的學說一直發揮著巨大影響。他所提出的許多論題,如天下與國家、傳統與現代性、科學與儒學、經典主義與歷史主義等,至今仍持續為中國史的研究和寫作提供綜合性的思考框架與對話坐標。 <br /> <br />從2023年開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陸續出版了「列文森文集」,《梁啟超與中國近代思想》《儒家中國及其現代命運》均為全新譯本,《詮釋中國史》《革命與世界主義》《列文森:莫扎特的史學家》都是首次以中文與讀者見面。 <br /> <br />不過,列文森從來都以難讀著稱,閱讀他的著作,讀者時常會因為他特立獨行的寫作風格而眩暈。到底應該用什麼方式打開列文森?今天為什麼需要去重讀列文森? <br /> <br />「不激不隨」最新一期,邀請了四位列文森的「資深閱讀者」,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周錫瑞教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葉文心教授、哈佛大學歐立德教授、華盛頓大學的董玥教授,試圖回答以上這些問題。他們的列文森個人閱讀史,短則二三十年,長則半世紀,其間不乏困惑、失落和一再的重遇。但不論怎樣,在他們的學術生涯中,列文森的著作與思想始終在場。在這期節目中,他們將以親身的回憶和常年的閱讀思考帶領讀者重新來到這座「荒野中的教堂」。 <br /> <br /><strong>你將會聽到:</strong> <br />[01:58] 葉文心談關於閱讀列文森的記憶:他最吸引人的是他的句法 <br />[07:00] 歐立德關於列文森的早年閱讀:質疑列文森(英文) <br />[12:15] 背棄師⻔:周錫瑞談我的老師列文森 <br />[16:53] 董玥關於列文森的閱讀:第一次課就沒讀懂 <br />[27:35] 董玥談加入列文森小組:這樣的小組讓你敢於表達不同的觀點 <br />[32:20] 歐立德談列文森小組:偶然形成的讀書小組 <br />[35:38] 葉文心談列文森小組的發起:從在伯克利的樹下喝酒、吃披薩談起 <br />[41:44] 歐立德談列文森在北美學界:名氣大,但真正讀過的人不多 <br />[44:32] 歐立德談列文森:荒野中的大教堂及家族的老相簿 <br />[48:32] 歐立德談為何我們今天還需要讀列文森 <br />[53:45] 葉文心談閱讀列文森:他生前備受冷落 <br />[57:56] 周錫瑞談閱讀列文森:閱讀時要留意最重要的東⻄是什麼 <br />[1:05:43]葉文心談閱讀列文森: 他的著作中有斷裂和張力 <br />[1:10:12]歐立德談閱讀列文森:如果你覺得難讀,是因為他本來就不容易懂 <br />[1:11:18]董玥談列文森文集出版:列文森是一個超前且與眾不同的學者,他堅信書寫歷史的過程,本身也是行動的過程 <br /> <br /><strong>主持:</strong>陳甜 <br /><strong>製作:</strong>慌慌 <br /> <br /><strong>相關書籍:</strong> <br />《梁啟超與中國近代思想》 <br />《儒家中國及其現代命運》 <br />《詮釋中國史》 <br />《革命與世界主義》 <br />《列文森:莫扎特的史學家》 <br /> <br /><strong>你還可以在這些地方找到我們:</strong> <br />公眾號&小紅書:不激不隨 <br /></p> <br /> <br/>Powered by <a href="https://firstory.me">Firstory Hosting</a>
September 4, 2023
<p>半年之前,香港大學曾有一場在影迷和書粉中轟動一時的對談:「煮字人生:林青霞、黃心村二人談」。活動之前,林青霞和黃心村已是知己好友,常常結伴行山、討論寫作和人生,這次是受港大文學院和比較文學系之邀請,將行山之旅或夜半電話中的對話放到了李兆基會議大會堂的講台之上,與聽眾分享。她們的話題由多年前張國榮和林青霞造訪港大的舊日影像開啟,半生電影,半生寫作,麻將、行山、張愛玲,前緣近事,娓娓道來。 <br /> <br />林青霞自不用多做介紹,她多年前從演員轉為作家,在寫作上已是心得豐富的老手;黃心村是港大比較文學系教授,去年我們出版了她的暢銷書《緣起香港:張愛玲的異鄉和世界》(自豪臉.jpg),以一新耳目的方式還原上世紀30年代末港大文學院的一個上海女學生是如何「成為張愛玲」。 <br /> <br />活動禁止未經授權的錄音和錄像。承蒙林青霞、黃心村兩位女士慨允,我們將整場對談做成播客,首次在互聯網發佈。 <br /> <br /> <br /> <br /><strong>你將會聽到:</strong> <br />[01:14] 25年前林青霞攜手張國榮留下影像,談東邪西毒 <br />[03:19] 電影生涯的開始:1973年,17歲的林青霞出演電影《窗外》 <br />[05:14] 1980、90年代林青霞在香港:扮演過的最喜歡的電影角色都是反串男角 <br />[06:46] 最有挑戰性的角色 <br />[09:03] 感到最恐懼的角色 <br />[10:50] 從影生涯最尷尬的鏡頭 <br />[12:38] 從影生涯的句號:東邪西毒 <br />[14:08] 華美轉身:林青霞的寫作生涯 <br />[17:22] 青霞小品:記錄生活中的細微小事 <br />[19:10] 煮字人生:林青霞常常整晚不睡地看書 <br />[21:05] 黃心村、林青霞:關於張愛玲的寫作 <br />[28:38] 黃心村:青霞愛講故事 <br />[30:37] 林青霞給青年學生的話:拍戲與寫作的兩個18年 <br />[31:50] 林青霞朗誦:《一條花褲穿三代》、《玫瑰的故事》 <br /> <br />【問答時間】 <br />[38:20] 行山細節,除了張愛玲,還談到了什麼 <br />[41:13] 寫作對於演藝事業的影響 <br />[42:09] 黃心村:如何多聲道切入有關張愛玲的寫作 <br />[44:20] 林青霞:出演《滾滾紅塵》時,三毛曾說要和我一起去旅行 <br />[46:45] 林青霞經歷的三次靈異事件 <br />[51:45] 天大地大拍戲最大:拍東方不敗,徐克「下刀子都要拍」 <br />[52:48] 林青霞:拍東方不敗從海上出來那場戲前夜,被楊帆喊去打麻將到天亮 <br />[55:05] 黃心村:張愛玲那代港大學生和今天的港大學生比,有什麼不同之處 <br />[58:31] 林青霞:當年和張國榮來港大講《東成西就》拍攝趣事 <br />[01:01:35] 林青霞給後輩寫作者的建議 <br />[01:02:06] 黃林二人的寫作習慣:林青霞「我可以一動不動寫6個小時」 <br />[01:05:25] 林青霞:自從開始寫作後,什麼事都沒什麼大不了 <br />[01:05:53] 黃心村:重讀張愛玲是命運的安排 <br /> <br /><strong>音樂:</strong>林青霞《只記今朝笑》(《笑傲江湖Ⅱ東方不敗》主題曲),詞曲:黃霑 <br /> <br /><strong>製作</strong>:慌慌 <br /> <br /><strong>相關書籍:</strong> <br />林青霞《窗裏窗外》、《雲去雲來》、《鏡前鏡後》、《青霞小品》,天地圖書、時報文化(繁體版)、理想國(簡體版) <br />黃心村《緣起香港:張愛玲的異鄉和世界》,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p> <br /> <br/>Powered by <a href="https://firstory.me">Firstory Hosting</a>
September 30, 2022
<p>《緣起香港:張愛玲的異鄉和世界》出版以後,我們組了一個女作家和女作家談女作家的局,請了作者黃心村教授和蘇枕書一起來談談她們都很愛的張愛玲。 <br />今天是張愛玲102週年誕辰,很巧地,我們也收到了《緣起香港》第二次印刷的樣書,正好和大家分享這次對談的音頻。 <br /> <br />蘇枕書有三重身份:一重身份是「張迷」,她熟讀張愛玲的各種文本,而且對張愛玲所熱愛的文本,比如《紅樓夢》、《海上花列傳》、《醒世姻緣傳》也都有深入的瞭解;她的另一重身份是作家,和張愛玲一樣,蘇枕書也創作小說、散文,並且做文學翻譯和史學翻譯;她的第三重身份是一位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專業研究者,現在是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的人文學連攜研究者。她今天會從這三重身份出發,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觀察視角。 <br /> <br />黃心村是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教授。她從UCLA博士畢業,論文寫的就是張愛玲。那之後她在威斯康辛大學執教多年,研究領域擴展到20世紀華語文學、東亞跨文化研究和視聽文化研究。在《緣起香港》中我們可以看到,上述這些領域中的研究方法,很多都被黃老師運用到了最新的這部張愛玲研究之中,大大深化了我們的認識。五年前,黃老師來到香港大學,借著籌辦張愛玲百年誕辰舉辦在線展覽的機會,她又重拾張愛玲研究,用新鮮出土的材料,輔以「焦距的調整」,展現了一個嶄新的、迷人的世界。 <br /> <br />希望本期節目也幫助聽眾們「調整焦距」,找到打開這個世界的方式。 <br /> <br /><strong>你將會聽到:</strong> <br />[6:02] 黃心村談港大中文學院的現狀,今日港大學生的張愛玲記憶 <br />[09:54 ] 張愛玲在港大「抽書」 <br />[11:53] 重走張愛玲之路,「原來這是張愛玲的港大」 <br />[14:11 ] 張愛玲選了最難的課程,主修英文和歷史 <br />[16:03] 張愛玲80分的成績算低還是高? <br />[16:53] 張愛玲一百年,「我被打中了」,張愛玲不止是上海的張愛玲 <br />[21:48] 讀張愛玲時,會感覺她在跟你說話 <br />[24:19] 黃心村:意猶未盡的張愛玲寫作,不斷有新資料涌進 <br />[27:30] 毛姆對張愛玲的影響比Stella Benson更大 <br />[31:59] 黃心村:「張愛玲與胡蘭成這段,我不願意講」;蘇枕書:「對日本的理解他們倆完全兩個段位」 <br />[35:17] 《異鄉記》是沒有完成的傑作 <br />[38:50] 張愛玲終其一生對各種文化都保持著距離感 <br />[40:38] 《小團圓》的接受過程:從「無法接受」到「傑作」 <br />[48:58] 《紅樓夢魘》和《小團圓》參照讀,張愛玲寫作的脈絡就出來了 <br />[52:13] 張愛玲沒有書架,書桌可以還原 <br />[56:51] 晚期張愛玲並不慘淡:她做到了奢侈的「寫作的自由」,根本不是「不幸」 <br />[59:55] 張愛玲研究與閱讀中的性別視角 <br />[1:06:06] 張愛玲筆下的傷痛 <br />[1:08:05] 張愛玲對顏色和「聲音」的觀察 <br />[1:13:03] 黃心村的個人經歷:曾經很決絕,不光是語言,要整個胃都跟著調整才能入鄉隨俗 <br />[1:18:03] 打開張愛玲的起點:張愛玲到底是香港的張愛玲還是上海的張愛玲,根本不重要 <br />[1:20:03] 張愛玲本人的聲音會是什麼樣?講中文是北京話還是吳語,講英文是英音還是美音? <br />[1:27:53] 東洋摩登:張愛玲與日本 <br />[1:38:03] 張愛玲的小畫及其背後的參照系 <br />[1:40:43] 從日語背景回到中文,蘇枕書的寫作會有變化嗎? <br />[1:46:52] 黃心村:「《紅樓夢》是我和張愛玲之間很大的連接」 <br />[1:52:14] 黃心村:我預感中文世界會有人翻譯Stella Benson,但難以想象會有怎樣的讀者群 <br /> <br /><strong>音樂:</strong> <br />《儂本多情》(1984年TVB電視劇《儂本多情》主題曲,該劇改編自張愛玲小說《第一爐香》、《心經》、《傾城之戀》) <br />曼里 演唱 <br /> <br /><strong>主持:</strong>陳甜 <br /><strong>製作:</strong>郭小路</p> <br /> <br/>Powered by <a href="https://firstory.me">Firstory Hosting</a>
Pod Engine is not affiliated with, endorsed by, or officially connected with any of the podcasts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We operate independently as a podcast discovery and analytics service.
All podcast artwork, thumbnails, and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age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and are protected by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This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podcast cover art, episode artwork, show descriptions, episode titles, transcripts, audio snippets, and any other content originating from the podcast creators or their licensors.
We display this content under fair use principles and/or implied license for the purpose of podcast discovery, information, and commentary. We make no claim of ownership over any podcast content, artwork, or related materials shown on this platform. All trademarks, service marks, and trade names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hile we strive to ensure all content usage is properly authorized, if you are a rights holder and believe your content is being used inappropriately or without proper authorization, please contact us immediately at [email protected] for prompt review and appropriate action, which may include content removal or proper attribution.
By accessing and using this platform, you acknowledge and agree to respect all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content owners. Any unauthorized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or commercial use of the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is strictly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