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夏添橙
「橙子与盐」是一档由身处异地的两位大学生主持的播客,旨在以年轻人的视角观察、记录和思考当下年轻人面临的困境。我们想要打造一个能让年轻人友好交流的平台,以成长搭子的身份为年轻人提供陪伴与慰藉。 为什么叫橙子与盐? 一颗橙子,就好像是一次记录,记录着滋养了橙树的泥土,雨水,风和阳光。橙子与盐就好像一颗橙树。在这棵橙树下,你既可以是品尝橙子的人,也可以是分享橙子的人。我们欢迎真诚而友善的人,一起来浇灌我们的橙子树,与橙子树一起肆意生长。 主播介绍: 顾梧言: -INxJ的天秤座 -总在创作的理科生 -有些现充的二次元 夏添橙: -xNFP的白羊座 -热衷文艺的工科生 -高校人类观察者
Language
🇨🇳
Publishing Since
1/19/2025
Email Addresses
1 available
Phone Numbers
0 available
April 5, 2025
<p>本期节目为假期旅行特辑(下篇)!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橙子与盐祝大家清明安康~</p><p>对于一场旅行的开启,我们常常赞颂“说走就走”的勇气,却很少拥有“说不走就不走”的决心。<strong>“在你想开启一场旅行的时候,你深挖自己的内心,那种最原始的、驱动着你说‘我得旅行一次’的渴望到底是什么?”</strong></p><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FoEc5WjEEaNZR55xxQBdIJbe-w5j.png"/></figure><p>在经历了大阪的魔幻两天一夜和京都的寂静清修后,顾梧言来到了世界大都市东京,翻开了日本之旅的下篇。偶然间选订了爱彼迎上一间性价比民宿的他们,意外发现它的户型正是东京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日式民居。这本地人一般的氛围熏陶,使得本来就没做好计划的他们,不仅临时取消了东京迪士尼的行程、颠覆了旅人心态从此一觉睡到大中午,更像是解锁了东京人的“人生体验卡”。</p><p>旅行总是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我们从一个目的地前往另一个目的地,目及见所未见的风景,聆听闻所未闻的故事。<strong>而每次驱动我们开启一段旅行的冲动究竟是什么?作为旅人的我们到底期待着从旅行这件事上得到什么?这样的问题似乎很少被提及。在这期节目里,两位主播在顾梧言结束了日本之行的分享后,展开了一场关于旅行的意义的探讨。</strong></p><p><strong>【时间戳🚩】:</strong></p><p>03:30 东京的故事从夜晚的新宿站开始:不提前订酒店这事吧,既有苦果也有收获</p><p>05:40 关于预订“爱彼迎(airbnb)”上的民宿,你可能想要知道的</p><p>07:09 听说可以把“会坐东京地铁”可以写进简历里……</p><p>08:50 拖着行李夜游东京,我们似乎发现了国际大都市的另一面</p><p>15:47 日本人总是在不起眼的地方搞创新,比如马桶</p><p>17:16 许多人必打卡的东京迪士尼,我们说取消就取消,“来都来了”不存在的!</p><p>22:09 感谢爱彼迎,我们启动了东京人生模拟器</p><p>23:30 探店东京“鳗鱼百名店”:什么样的鳗鱼饭让我们决心等40分钟</p><p>26:15 虽然几乎天天晚餐都吃便利店,但对旅行饮食我们真的有话要说</p><p>37:52 旅行终极意义大讨论:是什么驱使着我们开启一场旅行</p><p>43:05 和朋友一起旅行,我的重点落在了“和朋友”上</p><p>48:35 从J到P的转变:是什么让顾梧言放弃了制订旅行时间表</p><p>51:45 日本之行走到了尾声,让我们期待下一次的出发</p><p><strong>📷照片墙:</strong></p><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Fgk-W8aBZn6fIXF5Wh5QY3ac2f4U.pn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FurVL83P7mGulU_rrdeyYrpiC3nE.pn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FnXg9wiG-_XZuVJq_WewgYBKmEBf.pn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FtJFnv6ojJdDIVCCS27DJ5lC_Be8.pn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FpZI_cepqadYev63tv_6zZm78B7C.png"/></figure><p><strong>🎬提到的:</strong></p><blockquote>《少女乐队的呐喊(Girls Band Cry)》:讲述了一个高中2年级,从学校退学,只身在东京以大学为目标的主人公的故事。她被同伴背叛不知如何是好,被父母抛弃,一个人在大城市里打工维生。</blockquote><blockquote>《Ave Mujica(颂乐人偶)》:日本二次元少女乐队企划“BanG Dream!”中的乐队。因其扭曲魔幻的剧情而在圈内火爆,备受争议。</blockquote><p><strong>🍊一些幕后碎碎念:</strong>录制完这期节目后的第二天,发生了一系列对于《橙子与盐Salty Orange》来说意义重大的事!!当天傍晚,原以为会归于沉寂的最新一期节目突然收到了巨大的关注,播放量和订阅量像被引爆一样蹭蹭往上涨,还收到了非常多听友的热心真诚的留言……这一切对于两个萌新主播来说是一次极大的鼓舞——我们一直在做的努力能够帮助到他人,能够连接不安的彼此;更让人感动的是,还有听友在听了某一期节目后为我们写了长长一封信,并录成单口节目发布到了小宇宙上,这件事让我们对“人点亮人”有了更具象的认识……</p><p>我们之前有过对于一些严肃问题的思考,但这一期我们将讨论一点不那么沉重的话题,一次声音旅行,一场精神探索之旅。但依然不会背离《橙子与盐》的初衷——</p><p>🎙️🍊🧂</p><p>节目监制:顾梧言、夏添橙</p><p>声音出演、录制:顾梧言、夏添橙</p><p>音频剪辑、Shownotes撰写:顾梧言</p>
March 29, 2025
<blockquote><p><strong>📮老友信箱(长期征集投稿中):</strong><a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 nofollow" href="mailto:[email protected]"><strong>[email protected]</strong></a></p></blockquote><p><strong>“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strong>青春是不断产生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对青春的感受本身就蕴藏在行动中。事后的回响与重新自我诠释也能给青春赋予感受,但远不如当下一边经历一边做“现在进行时”的感受来得热烈。</p><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FhX-_TbY4ERY6-N2r2xbDgr8vzLd.png"></figure><p><strong>“我们无法在拥有青春的同时拥有对青春的感受。”</strong>这是顾梧言时常能听到的一句话。话中似乎蕴藏着一种两难,一种经历当下和感受当下的两难。</p><p>事情的起因仍然是录制开学焦虑那一期内容的时候,嘉宾们意想不到的回答冥冥之中点醒了他看待世界的另一视角。<strong>为什么我们总在一件事物快要逝去的时候才懂得去珍惜?明明万事万物都有结束的一天,为什么我们总把寻常的事物当作永恒?以及,我们真的无法在拥有青春的同时拥有对青春的感受吗?</strong></p><p>他仔细回想了类似的瞬间,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关乎社会压力,关乎焦虑的来源。更加有趣的是,答案本身的结论并不难寻找,只是因为我们受到了某些思潮的遮蔽。因此,<strong>在这一期盐汽水中,他需要尝试着揭开这个世界阻止我们去感受青春的那层黑纱。</strong></p><p><strong>【时间戳🚩】:</strong></p><p><strong>00:45 </strong>开场寒暄:《橙子与盐》要闻播报和对大家的致谢</p><p><strong>02:35 </strong>我们真的不能在拥有青春的同时拥有对青春的感受吗?</p><p><strong>04:09 </strong>本期思绪的源头:即将毕业的学姐们对于开学这件事不一样的看法</p><p><strong>05:04 </strong>回忆起高三,我们似乎也是拥有青春的同时拥有了对它的感受</p><p><strong>06:27 </strong>为何我们总是等事物将要逝去的时候才会对它心生珍视?</p><p><strong>08:35 </strong>另外一则有关“感受滞后”故事:橙子与盐暑期社会实践</p><p><strong>13:11 </strong>考究完无数个<strong>“感受滞后”</strong>的事件,答案似乎渐渐明了</p><p><strong>17:10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strong>中的人生哲理</p><p><strong>18:52 </strong>寻常之事的背后,究竟蕴藏着我们怎样的待事观念</p><p><strong>21:50 </strong>明知万物易逝,我们为何总是不能体会到寻常事物的珍贵</p><p><strong>23:28 </strong>让普通的日常也变得珍贵的口诀:<strong>无事为常事,万物皆有时</strong></p><p><strong>26:15 社会的主旋律下,存在于事件当下的我们,目光却在遥远的未来</strong></p><p>“珍惜当下,不要等事情过去了才追悔莫及”的道理似乎并不难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蒙蔽住了我们关注当下的双眼?顾梧言把这一切归因到了社会给每个人营造的“关注未来”的主旋律。未来你的你一定会感激现在努力奋斗的自己,现在的努力是在为未来的美好生活打下基础,现在努力了未来才有更多的选择……许许多多这样的“鸡汤”把我们的目光不断地拽往遥远的未来,我们的当下成为了“未来”这一楼阁的架空层。</p><p><strong>29:57 </strong>感受的两面性:一边经历当下一边产生的感受vs事后回想重新诠释的感受</p><p><strong>31:04 </strong>拥有青春的同时感受青春的答案,蕴藏在了对当下的捕捉之中</p><p><strong>31:42 总结与干货</strong></p><p>①保持珍惜之心:万物皆可逝,目及常相思。②换位思考:美好的日子终将逝去,苦难的日子便也没有理由会一直存在。螺旋上升的事物让我们相信光明终将战胜黑暗。③活在当下,找寻“附近”。</p><p><strong>🧂顾梧言内心os:</strong></p><p>因为盐汽水的特殊录制方式导致总有时间上的滞后,所以每一次寒暄里提到的关于节目的新闻总是很莫名其妙,包括这期,不限于这期和下期……总之我慢慢找到和大家聊天的感觉了!你们还想聊啥!说给我听听!</p><p><strong>📖提到的:</strong></p><blockquote><p><strong>《浣溪沙》- </strong>纳兰性德</p></blockquote><p>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p><p>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p><blockquote><p><strong>《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strong>以《微习惯》为成名之作的斯蒂芬·盖斯(Stephen Guise)的一大续作。英文标题”How to Be an Imperfectionist: The New Way to Self-Acceptance, Fearless Living, and Freedom from Perfectionism”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景:不完美主义也许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实现更好的自我接纳和无畏生活。</p></blockquote><p><strong>🎶BGM:</strong></p><blockquote><p>沈以诚 - 形容 / Iwamizu-爵士 / 蔡健雅 - 遗书</p></blockquote>
March 22, 2025
<p>也许矛盾的本质在于<strong>我只想体验社交中的美好而不愿忍受随之而来的摩擦、意外、精力消耗和不确定性。</strong></p><blockquote>📮老友信箱(长期征集投稿中):[email protected]</blockquote><p><strong>“你的存在就是一段独特的电波,请相信冥冥之中会有星星与你同频闪烁。那些没接住的话题、那些被辜负的热情、那些不被理解的孤独,让它们掉在地上,也许有一天会开出新的花。”</strong></p><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FmBK_AihVcZdPnQitu_mEr2lKtD4.png"/></figure><p>从小到大,夏添橙都一直想着“我要与他人同频”,慢慢地他意识到,他不可能和每个人都同频<strong>。</strong>于是他踏上了探寻<strong>何为同频</strong>的社交冒险之旅。</p><p>最初,他认为同频关系只需要双方兴趣相投即可,于是,他从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开始,开始强迫自己“自我展示”:积极参加各种学生组织,在社团活动中寻找同频朋友,主动发展各种社交关系,发布校园交友帖。但随着交往的深入,他慢慢意识到:同频可能是价值观的共鸣,可能是双方共同奔赴的结果,也可能毫无规律可循。</p><p>一次次挫折与启发,让他想在这期节目里思考这样的问题:</p><ul> <li><strong>“我们真的一定要与每一个人都同频吗?”</strong></li></ul><p>他认为,<strong>我们想要与他人同频,也许是出于对肤浅社交的排斥和高质量社交的向往,也许是出于对人与人深度链接的渴求,也许是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strong>可是,<strong>选择极力追求与他人同频的想法更像是在逃避社交中的摩擦,过度的展示自我就好像一次社交筛选。</strong></p><p>在和周围同学反复磨合后他发现::<strong>社交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深度交流,肤浅的联系同样可以带来新的机遇和情感价值。</strong></p><p>和朋友在出门摄影的路上闲聊让他逐渐明白:<strong>不同频的存在也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交流与互补,不同频的交流也能让友情焕发新生。</strong></p><p>于是从这个学期开始,他不再为和朋友的爱好不同而感到焦虑,不再为没接住话题感到尴尬,也不再为同学的不理解感到愤怒,也不再排斥与不熟的同学闲谈……也许他还是会在心底里向上天祈求:“请赐给我同频的朋友吧!”但这种渴望已经不再是困扰他的因素了</p><ul> <li><strong>同频并不是社交的必选项,同频挚友并非不可遇不可求,大学社交生活也可以是一场充满惊喜与意外的冒险</strong></li></ul><p><strong>【时间戳🚩】:</strong></p><p><strong>在这一期的播客中,夏添橙通过个人的大学社交经历,分享了关于“同频”的思考。</strong></p><p><strong>01:50来设想一下橙子汁</strong></p><p>夏添橙介绍了他与顾梧言各自制作的播客节目,他的节目名为“橙子汁”,旨在通过声音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包括采访、聊天、自然声音收集等。他希望节目能让听众感受到美好。</p><p><strong>04:59:大学社交冒险:寻找同频之旅</strong></p><p>在大学期间夏添橙经历了从渴望与每个人同频到寻找价值观相同的人,再到不强求与他人同频的转变。他最初认为同频仅限于兴趣和爱好的相同,但后来发现同频更多体现在价值观和思考方式的一致。他通过参加学生组织和社团的破冰会,努力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试图吸引有共同兴趣的人,但发现这种方式效果有限。最终,他意识到同频是可以培养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应对与他人不同频的情况。</p><p><strong>07:27:展现兴趣爱好,找寻深度社交:——从兴趣小组到同频连接的探索</strong></p><p>夏添橙通过加入桌游社和乒乓球协会等兴趣爱好导向的社团,尝试建立深度社交连接。尽管在活动中结识了志同道合的人,但发现仅仅共享兴趣爱好不足以构建深入的社交关系。在社交质量的追求下,意识到与人建立深度连接需超越共同兴趣,涉及更深层次的交流和相似的价值观。受阿德勒理论影响,探讨了社交中寻求同频背后的自卑情结,</p><p><strong>12:55:拥抱不完美,连接他人,超越自卑</strong></p><p><strong>15:20:我发布了超长交友贴!探讨建立深层共鸣的关系之道</strong></p><p>一开始,夏添橙通过在校园墙上发布交友贴,希望找到有相同爱好的朋友,但发现仅凭爱好难以达到深层次的同频。随后,他调整策略,将焦点放在自己的需求上,特别是表达欲和分享欲,从而找到了能深度交流的朋友。在与Z同学的对话中,他们讨论了大学中深度共鸣关系的稀缺性,Z同学指出同频并非不可能,尽管存在难度,但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总能找到共鸣。此外,通过阅读历史,也可以与过去的人产生同频。</p><p><strong>19:40:一次由摄影大爷对谈引发的交流与思考</strong></p><p>夏添橙在与一位摄影爱好者同学扫街经历中,遇到了一位对摄影器材十分执着的北京本地摄影大爷,经过和同学的对话,夏添橙意识到,即使在不熟悉的人之间,聊一些表面的话题也是一种维持社交的方式,无需过分追求深度。</p><p><strong>22:07 从煎牛排到溏心蛋:社交关系的转变</strong></p><p>当前社交关系正逐渐从深入了解彼此的‘煎牛排’转变为表面和谐、内在陌生的‘溏心蛋’。这种变化让人感到无力,因为与大部分人只能维持表面的关系,而深入的、完全契合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难以建立。通过与一些人交流,认识到同频的关系不仅仅是主动寻找的结果,更多的是双方努力和机缘巧合的产物。在维持这样的关系中,求同存异,允许不同意见和观点的存在,反而能提供新鲜感和互补,促进更深层次的社交舒适度。</p><p><strong>25:50 拥抱肤浅社交:从弱关系到共同体感受</strong></p><p>夏添橙通过探讨弱关系理论、共同体感受以及对附近社交的重新认识,阐明了在大学社交中不完全排斥肤浅社交,而是拥抱其可能带来的新机遇和情感价值。他通过与面试时认识的学长在长时间不联系之后重新熟识;主动结识萍水相逢的艺术博士生;与ENFJ好朋友从同频到不同频再到求同存异等等故事讲述了主动与他人交流、共同经历以及对周围环境的重新认识如何增强了社交连接感和个人体验。强调了放下社交中的执念和不确定性,可以带来更多的自由和腾挪空间。</p><p><strong>33:10:重新发现附近:创造新的感受和激发新的体验</strong></p><p><strong>36:02:社交中的自由与无拘无束:奇妙大学社交冒险之旅的总结</strong></p><p>夏添橙总结了其大学社交生活的体验,描述了从追求同频到接受社交中的意外和不确定性的过程。他开始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不再拘束于言行举止和他人看法。通过分享对社交中同频与不同频的矛盾感,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心挣扎,发言者希望引发更多关于如何处理社交关系中的困惑和矛盾的讨论。尽管他意识到自己的认识还在循环往复中,但他决定通过这个节目来公开讨论这个问题,鼓励听众分享他们自己的见解和应对策略。</p><p><strong>43:57:社交生活的奇妙冒险还在继续:一起踏上拥抱不确定性与自由的心灵之旅</strong></p><p><strong>📖提到的:</strong></p><blockquote><strong>《自卑与超越》:</strong> 阿弗雷德•阿德勒的大名无需多言(不是),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与价值取向,与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情结普遍存在于人的生命之中,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blockquote><blockquote><strong>《走出内向:给孤独者的治愈之书》</strong>:作者杰茜卡•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在一年内,她做过哪些“疯狂”的事情,并明白了一个内向的人该如何与自己相处的故事。</blockquote><blockquote><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WC24UKytMcdOehOU7bcmJA">复旦大学联合SoulAPP2025社交报告</a></blockquote><p><strong>🎶BGM:</strong></p><blockquote>Hard to Sleep - Gracie Abrams/ Iwamizu-爵士 / Stay Alive - José González</blockquote><p>🍊夏添橙内心os:</p><p>这是夏添橙第一次录单口节目,制作过程中大大小小的意外不断:大纲写得太详细到了录制时却一个词也吐不出来;选题确定得太随性以至于一而再再而三修改;户外录制时被风吹得凌乱也要护住麦克风;好不容易流畅地把故事讲出来了却发现录音环境有回声……最后的成品被顾老师调侃成“弗兰肯斯坦”,这就是属于夏添橙的一部几乎翻车之作。当然在录制之前我就给自己打下了“不适合做单口”的印记,这当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想要分享感悟的心胜过了担忧和畏惧,这才使得我不断克服困难,把这期节目做出来。(我要克服完美主义陷阱,我要允许自己做出不那么令我满意的作品)</p><p>很想听到大家的反馈!我很担忧我的单口节目做得不尽如人意。语气是否太刻意?内容有没有太肤浅?会不会在给出建议的时候给人“爹味”感?总之第一期橙子汁我尽力做了!有什么想和我聊聊的话题也欢迎大家留在评论区里,虽然我也不一定能做出很优秀解答,但我一定会尽我所能的!希望橙子与盐能成为发射同频信号的电台,成为大家互相交流的空间!</p><p>Ps:我道歉!写shownotes时我发现阿德勒的自卑情结和我的理解有出入,自卑情结是个贬义词,自卑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情感……还有什么没注意到的</p><p>关于老友信箱:收听着《橙子与盐》的你正过着怎样的大学生活?如果你有话想对我们说,有故事想被听到,欢迎向我们投稿!投稿长期征集中~</p>
Pod Engine is not affiliated with, endorsed by, or officially connected with any of the podcasts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We operate independently as a podcast discovery and analytics service.
All podcast artwork, thumbnails, and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age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and are protected by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This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podcast cover art, episode artwork, show descriptions, episode titles, transcripts, audio snippets, and any other content originating from the podcast creators or their licensors.
We display this content under fair use principles and/or implied license for the purpose of podcast discovery, information, and commentary. We make no claim of ownership over any podcast content, artwork, or related materials shown on this platform. All trademarks, service marks, and trade names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hile we strive to ensure all content usage is properly authorized, if you are a rights holder and believe your content is being used inappropriately or without proper authorization, please contact us immediately at [email protected] for prompt review and appropriate action, which may include content removal or proper attribution.
By accessing and using this platform, you acknowledge and agree to respect all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content owners. Any unauthorized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or commercial use of the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is strictly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