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社團法人臺中市建築師公會
<p>*本節目由寶島聯播網共同製播* <br /> <br />建築是一件有趣的事,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建築是處在理性與感性之間、處在藝術與資本之間、處在現在與過去之間,建築師們的就必須從這些不同的極性,找尋到建築的平衡之道。 <br /> <br />現代主義建築之父柯比意說:建築是生活的容器,曾經被裝載在建築這座容器裡面的生活,層層疊疊的生活痕跡,也就成了歷史和文化。建築所傳承的文化,是有形的物質,然而就是這些物質所形塑的空間,足以幫助我們想像各種生活的形狀。 <br /> <br />我們規劃了九種構面,希望將“建築”這個主題,透過立體而多元的方式呈現: <br /> <br />【建築X日常】透過建築師日常的思考,去呈現建築是如何被實踐出來的,也因為這些思考的展現,讓一般聽眾得以理解建築思考的核心。 <br /> <br />【建築X歷史】從歷史建築之美到經典復興建築的華麗復甦,聽見如何透過建築的設計、結構和裝飾,閱讀時代的變遷,理解社會與文化的演進,並感受到建築與歷史對話的力量。 <br /> <br />【國際建築閱讀】節目邀請聽眾一同閱讀國際的建築,解讀這些建築物如何反映其所處文化、時代精神及社會環境,並探究建築語言如何跨越國界,傳遞普世價值,帶領觀眾更深刻地理解建築的全球語境。 <br /> <br />【台灣建築閱讀】展示台灣如何透過建築語言講述自己的歷史故事和文化身份,並探究當地建築師如何在設計中融合本土特色與國際趨勢。突顯台灣建築如何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以及它們如何滿足現代居住者的需求,體現台灣社會的快速變遷和創新精神。 <br /> <br />【建築X社會創新】探討台灣社會住宅的設計理念與實踐成果,在對抗住宅不足與城市化挑戰的今日,探索這些住宅如何為不同收入層的居民提供質量與負擔得起的居住選擇。我們將分析社會住宅在提升生活品質、促進社區多元化以及實現永續發展目標中的角色。節目也將呈現建築師和規劃者如何創造符合當代台灣社會價值和需求的住宅空間。 <br /> <br />【建築X時事】在許多時事新聞中,往往述及建築專業時,有許多偏見和誤解,希望透過建築師的專業解說,一一拆解時事中的建築議題。 <br /> <br />【建築X未來】展望建築領域的新領域,探索未來建築的無限可能。介紹如何利用最新科技以及新概念,來形塑未來社會的居住環境。 <br /> <br />【建築X城市】城市裡集結了各式各樣的建築,建築師們透過不同的思考去形塑不同的建築,甚至是創造城市的樣貌,我們透過這個系列的單元,來揭開建築師對於城市的不同想像。 <br /> <br />【建築X構造】在工業文明興盛之後,大量的鋼筋水泥充斥著整個城市,然而我們再回頭梳理過往的文明時,卻發現許多傳統的構造,可以帶給我們更為人性的生活環境。 <br /> <br />我們試圖從建築中去找到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投影面,從中去探尋建築與生活、建築與文化、甚至是建築與過去和未來的種種連結,讓聽眾得以理解到如何用生活的尺度去理解建築的形成,也可以用文化的尺度去丈量建築背後的歷史高度。 <br /> <br/>Powered by <a href="https://firstory.me/zh">Firstory Hosting</a></p>
Language
🇨🇳
Publishing Since
8/7/2024
Email Addresses
1 available
Phone Numbers
0 available
April 20, 2025
<p>這集節目邀請到洪育成建築師,帶領聽眾一同探索木構造的詩意生活與設計理念。洪建築師深入剖析了木構造在臺灣與西方建築史中的歷史軌跡與轉變。 <br /> <br />洪建築師分享了他在美國留學期間的啟發性體驗,揭示了現代木構造與我們所熟知的傳統木建築之間的本質差異。他指出西方國家如何將科技融入木構造中,使其具備優異的抗震、抗風、隔熱與保溫性能,徹底顛覆了木構造是"落後"建材的傳統觀念。 <br /> <br />特別引人入勝的是洪建築師對五感體驗的描述,從童年時期躺在榻榻米上感受木質地板的彈性,到在日式迴廊享受夏日涼風的回憶,這些細膩的感官經驗構成了木構造獨特的生活美學。他還分享了自己孩子對"Bellevue的味道"的執著,展現了木構造如何在無形中塑造人們的情感連結與記憶。 <br /> <br />訪談深入探討了木構造的技術創新,尤其是CLT (Cross-Laminated Timber) 跨層集成材的發展。洪建築師解釋了這種新型材料如何使木構造的應用從傳統的低層建築擴展到多達18層的高樓,同時兼具防火、結構強度與環保效益。更令人驚嘆的是,這種工法可將18層建築的建造時間縮短至僅兩個月。 <br /> <br />面對臺灣推廣木構造的挑戰,洪建築師指出法規限制、教育缺口與產業鏈斷裂等問題,同時帶來希望—談及臺灣豐富的林業資源潛力與現代木構造在實現2050淨零碳排目標中的關鍵角色。他呼籲政府鬆綁法規,讓臺灣建築產業能夠跟上全球趨勢,將森林不僅僅保存在山林間,更能透過木構造建築在城市中再現。 <br /> <br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a href="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 target="_blank">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a></p> <br /> <br/>Powered by <a href="https://firstory.me/zh">Firstory Hosting</a>
April 13, 2025
<p>在台中市建築師公會的「開箱建築師」播客第36集中,備受矚目的謝英俊建築師分享了他對於「常民造屋」的深刻見解與實踐經驗。作為一位特立獨行的建築師,謝英俊不僅設計建築,更親自參與營造,這使他對建築有著與眾不同的觀點。 <br /> <br />從921地震災後重建開始,謝英俊轉向了一條截然不同的建築之路——從高科技廠房設計,轉向為弱勢族群創造居住空間。他提出的「常民造屋」概念,強調居民才是居住空間的主體,建築應回歸人民的自主性與需求。二十五年來,這理念已在台灣、中國大陸、尼泊爾、中東到非洲等地實踐。 <br /> <br />謝英俊犀利指出現代建築的問題:「人類最大的問題就是眼前的東西是看不懂的」。他批評現代住宅設計忽視居民實際需求,造成居住空間被商品化,失去與生活的連結。他主張建築的骨架應如公共設施般開放,讓居民能依照自身需求調整空間。 <br /> <br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謝英俊如何將「常民造屋」理念應用於高層建築,他提出框架結構應採用兩層樓高度的混凝土樑柱框架,中間使用輕型構造,讓空間更具彈性與適應性。透過AI技術與工業4.0概念,他正重新定義著建築與居民的關係。 <br /> <br />在尼泊爾地震重建中,他以有限的資源(僅2000美元一戶)創造出獲國際認可的永久屋,展現了「常民造屋」的經濟性與永續性。謝英俊的理念不僅挑戰了建築商品化的現狀,更為當代住宅設計提供了嶄新的人本主義視角。 <br /> <br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a href="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a></p> <br /> <br/>Powered by <a href="https://firstory.me/zh">Firstory Hosting</a>
April 6, 2025
<p>在這集節目中邀請到了甘銘源建築師,深入探索竹構造建築的獨特美學和環保價值。甘建築師分享了他從木構造轉向竹構造的心路歷程,源於對環境永續的深刻思考。他指出台灣木材99.5%仰賴進口,卻擁有豐富的本土竹材資源,這一矛盾促使他重新思考建築材料與環境的關係。 <br /> <br />竹子作為一種生長迅速的草本植物,四年即可成材,遠比需要40-50年才能成材的木材更具永續性。甘建築師詳細闡述了竹構造的多重優勢:輕巧卻結構強韌、高氧釋放量適合療癒空間、碳足跡低、在地取材減少運輸成本。他的代表作包括雲林農博會的展館和長榮大學集會堂,後者創造了18公尺的驚人跨距,展現竹構造的結構潛力。 <br /> <br />在談到技術挑戰時,甘建築師提及他開發的「竹桁架」系統,以及如何通過高溫乾燥處理解決竹材含糖量高易蟲蛀的問題。作為台玩竹會創始人之一,他也積極推動竹構造的教育與傳承,開設工作坊培訓年輕建築師和設計師。 <br /> <br />這段對話不僅是關於建築技術的討論,更是對生活方式、文化傳承和環境倫理的深度反思,邀請聽眾重新認識生長在我們土地上的材料,以及它們所承載的永續可能性。 <br /> <br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a href="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a></p> <br /> <br/>Powered by <a href="https://firstory.me/zh">Firstory Hosting</a>
Pod Engine is not affiliated with, endorsed by, or officially connected with any of the podcasts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We operate independently as a podcast discovery and analytics service.
All podcast artwork, thumbnails, and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age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and are protected by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This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podcast cover art, episode artwork, show descriptions, episode titles, transcripts, audio snippets, and any other content originating from the podcast creators or their licensors.
We display this content under fair use principles and/or implied license for the purpose of podcast discovery, information, and commentary. We make no claim of ownership over any podcast content, artwork, or related materials shown on this platform. All trademarks, service marks, and trade names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hile we strive to ensure all content usage is properly authorized, if you are a rights holder and believe your content is being used inappropriately or without proper authorization, please contact us immediately at [email protected] for prompt review and appropriate action, which may include content removal or proper attribution.
By accessing and using this platform, you acknowledge and agree to respect all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content owners. Any unauthorized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or commercial use of the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is strictly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