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Tang Syau | 唐逍
从动画『サクラダリセット』(重启咲良田)的几段对白展开的哲学音频节目。 Cover Art: Gracile
Language
🇨🇳
Publishing Since
1/20/2023
Email Addresses
1 available
Phone Numbers
0 available
October 8, 2024
作者:唐逍 Cover Art: Gracile 如您使用的平台有字数限制,可点击或复制以下网址查看全文文稿。 https://tangsyau.com/podcast/mxrd 欢迎收听「漫谈咲良田」。 第四期关键概念回顾,我们来梳理一下对人性的理解。这是「漫谈咲良田」第一章后三节的主题。简单地说,我们对人性的理解,有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我们不应该满足于像古代人那样讨论人性善恶,认为人性有一个确定的善恶本原或者属性。如果我们只会简单地区分善人和恶人,就不足以理解和预测其他人的行动,就不能更好地和其他人打交道。 这就好像一个人对于 AI 大语言模型这样的新生事物,只会问它们会不会替代人类的工作,而不去了解和体会更细节、更具体的特质。比如通常来说大语言模型处理信息的速度很快,语言能力很强,但是有时候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还不太会做数学题。了解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大语言模型。理解人性也是一样,不同的特质在不同的时机会有不同的作用。 我认为理解人性,需要在生物演化的视角下,借助实验心理学的各种发现。今天我们看到的某个人性特质,很可能是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的某个时期形成的生存优势,包括我们的直觉、情绪反应、思维方式等等。这些不同时期获得竞争优势从而遗传至今的各种特质,不是某个设计者的精妙规划,也不能完美应对我们今天正在面临的各种问题。最简单的例子是,比如我们天性爱吃甜食,在从前食物匮乏的时候能为我们储存更多能量,应对饥饿,但现代社会就会让我们肥胖,引起各种疾病。我们的人性特质就是漫长的演化历史形成的大杂烩,而不是某种可以用善恶简单评价的东西。 如果你觉得生物演化思路下的大杂烩人性论没有那么容易接受,那我们可以不去讨论这些特质的来历,但是一定要从善恶两分或者理性经济人假设那种单一的、抽象的理解,转换到一种更加丰富、具体的人性理解。实验心理学,包括各种文艺作品,都能增加我们对各种具体人性特质的理解。从前我们可能只想到善恶这一个评价指标,现在我们要考虑多种多样的指标。比如一个人的共情能力,并不直接等同于人性善的一面。一个人共情能力强,可能在很多时候会成为帮助别人的动力,但也可能让他偏爱那些跟他接触更多的人,引发一些不公平。比如一个人很在意公平,我们还要注意观察他怎样看待自己占便宜的情形,他的公平意识有没有双标。还比如一个荣誉意识很强的人,会不会以荣誉的名义轻易地伤害他人……我希望通过第一章后三节对不同特质的具体阐述,来丰富大家对人性的理解,改变从前比较抽象单一的人性观点。 最后我们再简单回顾一下道德心理学家 Jonathan Haidt 提出的社会直觉者模型 (social intuitionist model)。按照这个模型,我们很多时候的道德判断都是来自于直觉。这种直觉可能就是一瞬间的情绪反应。有了这个情绪反应,人们才反过来为已经确定的道德判断找理由、找借口。我们需要警惕这种被直觉牵着走的道德判断,我们可以用理性去审视、去克服它。这也是我们讨论道德哲学的意义。我们要了解自己的本能,运用自己的本能。理性分析的能力也是我们的本能,我们不能随意改造自己的本能,但可以借助稳扎稳打的理性思考来补足情绪反应的短板。 这期关键概念回顾我们就聊到这里。如果想要回顾「漫谈咲良田」正篇中讨论人性特质的部分,可以重点看一下 1.3、1.4、1.5 这三期节目的文稿。最近我还看了一本 2022 年出版的新书,书名叫 A Better Ape,讲的是道德观念的生物演化进程,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找来看看。
January 14, 2024
<p>作者:唐逍</p> <p>Cover Art: <a href="https://www.gracile.jp/">Gracile</a></p> <p>如您使用的平台有字数限制,可点击或复制以下网址查看全文文稿。</p> <p><a href="https://tangsyau.com/podcast/mxrc">https://tangsyau.com/podcast/mxrc</a></p> <p>欢迎收听「漫谈咲良田」。</p> <p>第三期关键概念回顾我来讲一讲逻辑学。在「漫谈咲良田」第一章第二节讨论利己和利他的时候,我就引入了逻辑学的讨论。当时想要强调的是,行为动机上的利己派往往主张所有行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否定利己派的主张却不是说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帮助他人,而是证明存在一些行为确实就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这两种主张一个是所有,一个是存在,就对应着不同的反驳方式。要反驳「所有」很容易,只需要找到一个反例就可以了。而要证明「存在」也很容易,只要找到任何一个正面例子就可以了。但如果反过来,要证明一个全称命题或者反驳一个存在命题却困难得多。比如你很难证明所有人都说过谎,也很难反驳宇宙中有外星人。</p> <p>在第二章第一节讨论感到快乐和满足愿望是否等同的时候,我穿插着讲了一段逻辑学基础。其中最希望被大家理解的地方是,哲学讨论非常注重论证的过程,而论证指的就是几个论断怎样合乎逻辑地推出最后的结论。逻辑学关心的就是这个从前提到结论的推理过程。有一些推理过程或者说论证形式是保真的。保真的意思是说,这样的论证形式可以保证只要前提正确,结论就不可能错误。而另一些不保真的论证形式,就可能从正确的前提推出错误的结论。比如,「如果我家里有矿,我就不会为生计发愁」和「我家里没有矿」这两个前提,并不能保真地推出「我会为生计发愁」。用逻辑学的术语来说,这样的论证形式属于否定前件 (denying the antecedent)。前件就是指「如果」后面的那个句子,对应地,后件就是指「那么」后面的句子。否定前件和肯定后件都是常见的无效论证形式。</p> <p>如果基本上弄清了刚刚点到为止的「所有」「有些」这一套「词项逻辑」(term logic),和「如果」「那么」这一套命题逻辑 (propositional logic),我认为就算是逻辑学入了门。如果还没有弄清楚,可以找一些逻辑学教材或者在线课程系统学习一下。这里我比较推荐 P. J. Hurley 的《<a h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968789/">逻辑学基础</a>》和北京大学陈波教授的「逻辑导论」在线课程。</p> <p>讲到这里,包括在「漫谈咲良田」的正篇之中,我提到逻辑几乎都是指的演绎 (deduction) 推理,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严肃讨论哲学问题的时候,严格保真的演绎论证更加常见。但逻辑学也不仅仅是严格保真的演绎推理,也会讨论正确的可能性相对比较高的归纳 (induction) 推理。日常生活中朴素的归纳推理随处可见,就类似总结生活经验。比如你之前见过十来个退伍军人坐姿都非常端正,就很容易认为某位新来的退伍军人也会坐姿端正。这样的判断很可能是对的,但并没有到不会出错的地步。归纳推理和概率统计联系得很紧密。如果你在概率统计上下更大的功夫,就可以得到更加可靠的归纳推理结论。</p> <p>我认为逻辑大概有这样两个重要的用途。首先,逻辑可以让我们发现新的观点。归纳推理和概率统计本来就是用来得出新结论的,不消多说。演绎推理也是同样,比如我们学生时代做过的各种代数和几何的证明题,题干中没有直接给出某个结论,但通过若干步骤,就能得到一些新的结论。</p> <p>另外,逻辑可以用来检验自己的观点有没有矛盾,我在第二章第二节讲到的「推出荒谬」和「咬住子弹」就是典型的检验过程。比如 A 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认可的就是道德上正确的」,B 反驳说「那这样一来,岂不是任何反对大多数人道德观的事情都是错误的?」这时 A 可以承认 B 的确推出了荒谬的结论,于是修正最初的主张。A 也可以咬住子弹,接受 B 的推论,说,「对,任何反对大多数人道德观的事情都是错的」。但这两种选择都是为了让自己的主张不出现矛盾。尊重逻辑让你没有办法选择既坚持原来的主张,又不接受由此带来的推论。</p> <p>逻辑学是个大话题,这期就简单聊到这里。如果你有兴趣回顾「漫谈咲良田」正篇中讨论逻辑的部分,可以重点看一下 1.2、2.1 和 2.2 这三期节目的文稿,可能会有些收获。</p>
November 12, 2023
<p>作者:唐逍</p> <p>Cover Art: <a href="https://www.gracile.jp/">Gracile</a></p> <p>如您使用的平台有字数限制,可点击或复制以下网址查看全文文稿。</p> <p><a href="https://tangsyau.com/podcast/mxrb">https://tangsyau.com/podcast/mxrb</a></p> <p>欢迎收听「漫谈咲良田」。</p> <p>这期关键概念回顾我们来讲「效果论」。和「未来视角」一样,「效果论」也是我自己提出的概念。当然从前也有类似的思维方式,我认为比较相近的有奥康的剃刀 (Occam’s razor) 和实用主义真理观 (pragmatic theory of truth),但具体的切入角度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p> <p>在节目中我还提到了一个和效果论相近的术语,结果论。结果论 (consequentialism) 和义务论 (deontology) 是规范伦理学 (normative ethics) 的两大流派,这两种主张强调的是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效果论不是指伦理学上的结果论,而是一种通用的判断标准和思考方法,是说如果两个事物值得区分,那应该可以想象它们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或效果。换个说法就是,只有当两个事物有可能出现不同的表现和效果的时候,它们才值得区分;如果两个事物表现和效果永远一致,那它们就没有区分的必要。</p> <p>我在「漫谈咲良田」的第一节就用了效果论来回答青年和复制人是否值得区分的问题。青年是看到别人痛苦自己就会全身剧痛,于是做出帮助他人的行动;而上帝创造的复制人是复制青年外在的行为方式,同样也是看到别人痛苦就会帮助他人,区别就在于复制人没有自己感到痛苦这个环节。那么,既然青年和复制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作出相同的行动,达成相同的效果,他们就不值得区分。在这种情况下去说一方是善,另一方是伪善,也不会让我们在未来过得更好。</p> <p>当然,在这个特定的例子里,上帝的作用非常关键,是上帝保证了青年和复制人永远会做出相同的行动。而在现实世界中,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动机和理由也可能做出相同的行为。比如同样是扶老人过马路,有人可能是遵循从小接受的教育,有人可能是担心老人受伤,有人可能是贪图老人的财产,有人可能是希望树立一个助人为乐的好人形象……这些不同的动机和理由可能会在某个特定场景下造成同一种行为,但在不同的场景下往往会有不同的表现。我们应该依据这些反复多次的外在表现,来推测一个人行动的真实动机,或者得出一个相对确定的行为模式判断,而不是凭一两次行动就凭空揣测对方的真实意图。</p> <p>效果论并不完全排斥讨论外在表现之外的像动机、原因、理由之类的东西,但是效果论会把效果、把外在表现放在更关键的位置。因为像动机、原因、理由等等很多我们常用的概念工具,并不像外在表现这样可以直接观察和验证。你可能凭直觉认为对方做这件事的动机是如何如何,但这种直觉判断并没有充分的依据。我们能够确认的就是对方的外在行为表现。如果是单次行为,那我们应该对这次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理由保持相对开放的意见,会有很多种可能。如果是反复多次的行为,或许就可以分析出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或许就可以对应我们更熟悉的动机、原因和理由。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谈论那些没有办法直接观察和验证的东西,最好把谈论这些东西的基础建立在能够观察验证的事物之上。</p> <p>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说,这两个东西只是名义上不一样,实际上没什么区别。效果论也有类似的意思。效果论也是提醒我们是不是没有必要区分那些实际上没什么区别的东西。如果只依靠能够观察验证的事物就足以解决问题,或许就没有必要再去引入相对虚无缥缈的概念。比如在某种特定情形的心理治疗中,如果对于相同的症状给予相同的治疗手段就可以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那么再去区分症状的成因就没有必要。除非引入成因分析之后,原本认为相同的症状,能够区别使用不同的治疗方式,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只有在这样的情形下,成因分析才有价值。这也是效果论思路的应用。</p> <p>这期关键概念回顾里提到了不少概念术语,文稿中也给出了相应的英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了解。</p>
Pod Engine is not affiliated with, endorsed by, or officially connected with any of the podcasts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We operate independently as a podcast discovery and analytics service.
All podcast artwork, thumbnails, and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age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and are protected by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This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podcast cover art, episode artwork, show descriptions, episode titles, transcripts, audio snippets, and any other content originating from the podcast creators or their licensors.
We display this content under fair use principles and/or implied license for the purpose of podcast discovery, information, and commentary. We make no claim of ownership over any podcast content, artwork, or related materials shown on this platform. All trademarks, service marks, and trade names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hile we strive to ensure all content usage is properly authorized, if you are a rights holder and believe your content is being used inappropriately or without proper authorization, please contact us immediately at [email protected] for prompt review and appropriate action, which may include content removal or proper attribution.
By accessing and using this platform, you acknowledge and agree to respect all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content owners. Any unauthorized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or commercial use of the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is strictly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