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總是充滿煩躁, 連聊天都變得如此奢侈。 在這裡,讓我們放下哪些惱人又瑣碎的破事, 一起好好聊天吧! 有任何想說想問的, 歡迎聯繫主播🥰 [email protected] -- Hosting provided by <a href="https://www.soundon.fm/" target="_blank">SoundOn</a>
Language
🇨🇳
Publishing Since
5/28/2023
Email Addresses
1 available
Phone Numbers
0 available
June 20, 2024
聲光音效全無的春節,一桌就能坐下的團圓。 童年的企盼、兒時的感動, 曾經的憧憬不復存在,只有不知幹些什麼的百無聊賴。 華麗的辭藻堆砌出的歡天喜地,過年的感動彷彿只見於弘揚傳統或招客引流的宣傳語境。 人尚在,情未淡,年味四方散⋯⋯ 濃濃的年味充斥著不可開交的忙碌。 以前在大掃除裡打打下手,忙進忙出還多少有點不亦樂乎; 現在開始主導家中整潔,便發現有點灰塵也不是不能妥協。 反正說要除舊佈新,還是難逃不忘初心; 即便談起送舊迎新,終歸還是歷久彌新。 比婚姻更像圍城的春節,送不走舊的,請不來新的, 只要冰箱餘糧管夠,何不癱在床上當坨爛肉。 濃濃的年味混雜著眾口難調的麻煩。 還沒來得及嗅到年味,先得解決無數隻胃。 誰愛吃什麼,誰不能吃什麼, 明明是同樣的爹媽,卻生出東拼西湊的口味。 既要確保人人都有飯吃,還得顧及道道都會好吃, “好事”的老人顫顫巍巍,嫌麻煩的我們甩手一推, 祛魅化的年夜飯不過魚肉一堆,想要營養過剩何必非選今天。 濃濃的年味透露著話不投機的尷尬。 小學時的成績,中學間的高考,大學尾的工作,就業後的年終; 單身得找對象,結婚就要繁衍,育兒時的娃娃經,漸漸浮現的暴怒青筋。 剛被長輩問候的想問候對方長輩, 旋即墜入回答至提問的角色輪迴。 本以為的圍爐團聚,不過是親戚參與的應酬吹噓。 為什麼要裝模作樣地串門走親,手機裡的朋友不比叫不出名字的“家人”更親? 濃濃的年味糾纏著因循守舊的傳統。 魚不吃完是年年有餘,東西打碎叫歲歲平安, 才剛替本部述職的神明寫好工作報告,就開始燒香放炮交代今年的計劃安排。 守歲祈福,拜年賀歲,這些只剩形式的儀式關我X事。 是要相信正月理髮舅舅會遭受奇怪磨練?還是決定對封建迷信視而不見? 比起關心被迫輪崗的本命考驗,更在乎老闆開出的支票能不能兌現。 濃濃的年味飄散著沉痾爛俗的犧牲。 建立在忙碌上的氣氛,雕琢在歧視中的平衡。 女人在忙,男人在茫。 有些人的年永遠是為別人而過; 煮不完的飯,泡不完的茶,切不完的水果。 有些人的年任憑自己隨意蹉跎, 吃不完的菜,喝不完的酒,吹不完的牛。 門外絢爛奪目的煙花,燃得全是廚房內疲憊的“她”, 這種聞著像是爹味的年味,似乎也沒有什麼值得留戀。 放下一定要怎樣的執著,年味早就變了味。 春節還沒開始就想結束,假期還沒結束就想開始。 刨去傳統,留下情愫, 把家庭當作核心,還真就只剩核心家庭。 消散的裊裊炊煙,聞著全是絕跡的年味。 年味是麻煩,年味是傳統,年味是尷尬,年味是犧牲; 那些印象深刻的記憶裡,烙著看似快樂的種種束縛。 人在,情在,思前想後的忙碌不再⋯⋯ 喜慶紅得像是要滴出血,親情煽得就怕流不出淚, 不斷強調的聯繫牽掛,不過就是自我陶醉的激情喊話。 中國人的春節,總以細數去年的方式迎接新年, 說不在意,卻不斷回憶,喚不回年味,卻放不下年味。 儘管不再有煙花,儘管不再有忌諱; 即便節目愈發無聊,即便新年愈加無感, 面對意義越來越不明的過年,聽場意義明確的能不能好好聊天!? 01:07 平平淡淡,除夕上班。 02:05 有也行,沒也行的廟會。 04:24 北京過年沒有不便,只有不變! 06:57 春晚:一場熱搜爆梗的大雜燴。 08:31 一頓餃子吃整年,兩頓餃子好過年。 13:53 只要生對國家,天天都能過年????? 17:45 春節教會我的事——提前準備最累! 22:07 小賭怡情,大賭過年~ 25:31 「煙火」氣! 30:32 家家有疊難發的紅包。 32:38 要祝福不要感謝! 35:49 禮俗越「南」越麻煩! 41:39 春節的快樂滿懷忐忑。 48:18 難得一見⋯⋯珍重再見⋯⋯ 50:00 祝大家龍年大吉、生龍活虎、吉龍舞春、春節快樂!! -- Hosting provided by <a href="https://www.soundon.fm/">SoundOn</a>
March 12, 2024
劣化的磁帶,斷裂的CD, 生活的音軌斷斷續續,回憶的音階高低不平, 悠悠的生活裡,充滿幽幽的感觸, 夢想的力度被畫上pp的漸弱標記,壓力的卻在ff的極強符號下越奏越重, 流行的魅力反著年歲逐漸褪去,留下的全是還能跟著哼的幾曲旋律。 走心,走腎,走神⋯⋯ 把記憶刻在調上,揉進頻譜構築的時光隧道, 面對超越時代的古典樂曲,依舊青睞特定年代的流行音樂; 那獨有的時代印記,飄散著專屬的時代氣息。 現在看來無聊透頂的不入流玩鬧,曾是年少輕狂的賀爾蒙笑料, 懞懂無知的毛頭小孩,不慘不綠的慘綠少年, 宣洩不完的青春水庫,在矛盾與困惑中一曲曲的交遞。 還記得,當時的一切都至關重要。 曾經愛過的韻律裡,寄宿著意味悠長的信息。 不論親身經歷的作品如何小眾,也比廣為流傳的經典更具意義。 人生無數的第一次皆由它所伴奏,是刻著自我二字的專屬主題歌曲。 一切都別開生面,萬事皆雋永綿長, 往事參差著升調降調,雖不總是積極,但卻格外全面。 一晃眼,生活變得有些模糊不清。 回顧聽歌的歷史,回溯逝去的光陰 被音樂激發的情感,遠勝音樂本身的塑造。 被悲傷曲調喚起開心的時光,因輕快的旋律而模糊了雙眼。 高考時的夜深人靜,堆積成山的課本試卷, 躍入腦海的栩栩如聲,比刻意回想的所見所感更加逼真。 有曲相伴,置身其中,思緒萬千。 習慣一個人聽,喜歡與人分享, 聽音樂就像一種儀式,聽音樂就是一場社交。 拿出珍藏的唱片小心擦拭,仔細端詳封面上的曲目, 宛如遵循某種古老的傳統,慎重感受每一節的旋律韻動。 踏出校園時最後的《驪歌》,再會前任時的那首《十年》, 每首歌曲獨特的香味和色澤,都能瞥見同行相伴的依稀淡影。 曾一起聆聽的歌曲就像一枚標章,在彼此共享的回憶裡,完成自我的實現。 餘音不絕,餘韻不再⋯⋯ 在壓縮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空耳再難分清數字與實體的差異, 理解不了華語樂壇新登基的神,也欣賞不來標榜著進步價值的先鋒音樂, 隨著專輯封面染上陳舊的黃,回憶緩緩取代記憶, 抱著上個世紀的懷舊金曲,循環播送著熟悉的旋律。 是歌手唱功越來越差,還是旋律曲調越來越次? 是沒有聽歌的心情,還是找不回最初的曾經? 或許音樂變了,或許音樂沒變。 但曾一起聽歌的我們,肯定變了⋯⋯ 分享自己的聽歌歷史,翻閱自己逝去的青春, 末尾處的那粒黑點,是近似句號的階點符號, 旋律還在延續,曲目未至終章, 找回心潮澎湃的炙熱,與我們一起好好聊聊天! 01:20 從徐懷鈺《向前衝》到孫燕姿。 09:40 《一夜長大》到大學,在家遇見張學友。 15:24 唱片行就是我的魚池——音樂海王 20:41 歌詞派vs旋律派 24:25 專輯可是奢侈品呢! 27:47 一個人不夠看,一組團才夠嗨~ 29:58 幻覺還是研究——14歲決定的音樂品味。 34:32 聽歌沒時間,認歌沒渠道。 37:47 空靈、高亢、低沈、渾厚,哪種嗓音是你的最愛? 39:57 不到位,但很有味! 42:38 演唱會是“演”、是“唱”,還是“會”? 47:25 歌曲安利:王菲-《郵差》;Coldplay-《Everglow》;張學友-《沒有童話時》、《紐約的司機駕著北京的夢》。 52:34 陪伴、長大、珍惜⋯⋯
March 5, 2024
萬物皆可槓,萬事皆能NO。 做不到事事天衣無縫,但總能無所事事四處鑽縫。 反骨渾然天生,口舌歪斜倒生, 畢卡索都忍不住驚嘆其抽象之際,一旁的阿基米德卻忍不住連聲讚嘆; 僅憑一個支點,「槓」起整個地球。 反對的人有什麼理由輸?質疑的人怎麼可能錯? 只要不提出觀點,就能站在萬物的制高點。 所有的解釋都是掩飾,一切的不否認都等同承認, 做不到讓所有人釋懷,必然是在偷偷使壞。 甭考慮背景,少在意人性, 在你的敘事版本中我左支右絀,但在每句都以問號結尾的BGM裡, 我,定當所向披靡。 不反對怎麼領導?不質疑如何拉踩? 同意多沒格調,倒不如多添點反調。 有問題解決問題,沒問題本身就是問題, 失敗既為成功之母,助你失敗就是我這當爹的責任。 有廣度必需缺深度,有深度定當少高度, 提綱挈領是原則,鉅細彌遺是職責, 只要在著眼當下的同時聚焦未來, 誰還不能用五彩斑斕的黑,勾勒出活潑的沈穩形象? 反對的人不用準備,質疑的人總有肩膀能踏。 無中生有太難,無事生非何其簡單。 專業知識不足,主觀感受來湊;具體意思不懂,純憑意識也夠。 誰管他測不準原理在說什麼,反正萬事沒有絕對標準; 誰在乎相對論有什麼鳥用,總之世界不可能存在絕對。 看不懂的部分大事化小,看得懂的地方小題大作, 別問為什麼要問,別問為什麼值得討論, 問題越多,思慮越周——「問」,就是專家! 找不到人反對怎麼辦?找不到事質疑怎麼行?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想討論的人會找想討論的人,但希望抬槓的人卻只能尋覓不願抬槓的人。 旁人閒話家常,他憂國憂民;旁人先天下之憂而憂,他修身齊家。 眾人皆醉時的人間清醒,世人皆醒時的六根清淨, 質疑不是目的,“恐同”才是真諦。 自詡Real卻活在Ideal的世界裡, 要求被質疑的人沒脾氣,希望被反對的事順利推行, 彷彿只要自身不轉,世界就能圍著他轉。 抬槓是種行為,槓精是種現象。 聯繫變得益發容易,認知卻墜入零交集的空域。 崩塌的群己邊界,模糊的智識界線, 被多元價值腐蝕的固有觀念,還沒來得及豎起共識之牆, 膨脹的自我便帶著主觀的臆測趁虛而入。 在同質化等同髒話的世界裡,反對就是一切, 沒有沒有意義的爭辯,因為爭辯本身就是意義。 無需焦點,不用建設意義, 在能不能好好聊天裡,能好好聊天就行! 00:29 開場先開杠! 01:48 一灌「罐」就炸! 04:10 「有意見」卻沒「意見」,居然顯得很有主見!? 08:55 反對的藝術。 11:17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13:02 「木工」⋯⋯的價值? 15:35 杠很煩,卻不討厭⋯⋯怎麼可能! 19:55 嚴以杠己,寬以杠人。 24:20 冷杠熱杠都是杠! 25:46 否定的愛,被否定的你理解嗎~ 30:30 意見和建議都可以是掌控的工具。 34:07 對錯和禮貌,哪個更重要? 35:46 杠的情誼,誰承受得起! 40:18 杠的性別——男。
Pod Engine is not affiliated with, endorsed by, or officially connected with any of the podcasts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We operate independently as a podcast discovery and analytics service.
All podcast artwork, thumbnails, and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age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and are protected by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This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podcast cover art, episode artwork, show descriptions, episode titles, transcripts, audio snippets, and any other content originating from the podcast creators or their licensors.
We display this content under fair use principles and/or implied license for the purpose of podcast discovery, information, and commentary. We make no claim of ownership over any podcast content, artwork, or related materials shown on this platform. All trademarks, service marks, and trade names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hile we strive to ensure all content usage is properly authorized, if you are a rights holder and believe your content is being used inappropriately or without proper authorization, please contact us immediately at [email protected] for prompt review and appropriate action, which may include content removal or proper attribution.
By accessing and using this platform, you acknowledge and agree to respect all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content owners. Any unauthorized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or commercial use of the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is strictly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