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定覺法師
Email Addresses
1 available
Phone Numbers
0 available
May 8, 2024
俱舍論383 (分別賢聖品第六) 定覺法師 覺分三十七 謂四念住等 覺謂盡無生 順此故名分 今日開始講三十七菩提分。覺分即菩提分,覺悟與覺知,一共有三十七種。也稱為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覺支。內容是佛陀教導眾生修證聖果的步驟與方法,合共七事三十七支。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聖諦的智慧,通向涅槃聖果的道路。七事即可分為七科: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一共三十七。 「四念住」,即: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四念處亦稱四念住,與八正道中的「正念」相同,即常念不忘身、受、心、法四者皆「無常、苦、無我」。亦即持續保持「一切法(身、心、境)無常、苦、無我」的正確見解,這是總相觀。 有總相觀就有別相觀,就個別而言,四念處,身是不淨、受是苦、心是無常、法是無我。也就是把念頭安住在無常、苦、無我三者之上。這與五蘊觀在內容上是相同的。 以下二部來說,四念處就是一乘道,而由修行的出發點到達最高的悟境,只要依四念處觀來修行也就足夠了。即可由初修以達到最高的阿羅漢果位。 「四正勤」,即勤斷二惡、勤修二善,所以合共有四。 勤斷二惡是已生的惡要斷除,沒有生的惡不要它生;勤修二善是沒有生的善要生起來,已經生的善要增長。與八正道的正精進相同。 四正勤也譯為四正斷、四正勝、四意斷。將精進努力分為四項目: (1)努力斷除已生起之惡念(斷斷)。 (2)努力使未起之惡念不生(律儀斷)。 (3)努力使未起之善念生起(隨護斷)。 (4)努力增長已生起之善念(修斷)。 這裏所謂的善與惡,善是指達成涅槃理想的增長,惡是指達成涅槃理想的減退。就佛教而言,有助於達成涅槃、聖道的是善,有礙於達成涅槃、聖道的是惡,這並非就倫理的、政治的、經濟的、健康等方面而說的。 如果努力於四正勤,一定能捨惡向善,並一步一步地接近達成涅槃理想。在佛教裏,對惡的努力,不稱為精進,而稱為懈怠。 「四如意足」,欲勤心觀,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四種。又譯為四神足。為了得到神通的優異禪定,依其方法,就四方面言之,即四神足: (1)欲神足,即希望獲得禪定的欲求心。 (2)勤神足,即努力於得到禪定。 (3)心神足,即欲得禪定的守心狀態。 (4)觀(思惟)神足,即為得到禪定而作的思惟觀察。 「五根」,指信、勤(精進)、念、定、慧五個修行項目。「根」即能力。故五根是使眾生達成涅槃理想的五種能力。因有這五種能力,就可由迷的狀態進入悟的狀態。 「信」之所以置於五根之首,是因為佛教的信是以明白而實踐為出發點。由此可知,五根是初學者的修道法。 佛教所謂五根,除以上所提者之外,另有感覺能力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此為眼等五根,以區別信等五根。 「五力」,也是信進念定慧。不同的是,前者是才生起根來,不具力,現在已經發展到一個有力的程度,所以兩者有一個層次上的不同。前面的五根是指(潛在)能力,而此能力實際發揮出來的具體力量,就是力。在內容上,五力與五根相同,都是信、勤、念、定、慧;就修道立場而言,則五力較五根更進一步。不僅限於信,自有漏的凡夫到無漏的聖者,皆有勤(精進)、念、定、慧,但其中仍有種種不同的階段。 「七覺支」,即擇法、精進、喜、輕安、念、定、行捨。 七覺支也稱七覺分、七菩提分,這裏的覺支是「覺悟」的部分,指到達開悟前的修行項目。在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七事修行道中,七覺支被認為是最後後的修行,這主要與禪定有關。 在原始的安般念,以出入息以達致精神統一,之後轉修四念處觀,然後再修七覺支,則可證得「明」(悟的智慧),亦即解脫。 七覺支的內容如下: (1)念覺支︰有念,具有智慧,對很久以前的經驗均可憶持不忘。 (2)擇法覺支︰有念而住,依慧去思惟簡擇(分別)所憶持的法。 (3)精進覺支︰依慧對法作簡擇思惟,並精進努力。 (4)喜覺支︰精進努力者產生精神的悅樂。 (5)輕安覺支︰產生喜悅者,身心也同時達輕快安樂。 (6)定覺支︰身體輕快安樂者,可達心之統一。 (7)捨覺支︰平等地觀察已得統一的心。 「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念、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有的書上不一定是這個次第,內容是一樣的,各有各的理由。 證得八正道,就代表已解決兩種困擾:一是思想、觀念上的,另一個則是心理的、情緒上的。 八正道的前兩個項目「正見」及「正思惟」,主要是處理和解決觀念及思想上的顛倒,從困擾中獲得解脫。至於其餘六項,是處理心理上、生活上的一切煩惱。能夠從這兩類的煩惱得到解脫,就是出離三界,證得阿羅漢果了。 八正道是根據四聖諦而得正見,正見則是以四聖諦來看此人生,從苦及煩惱而得解脫的快樂;正思惟,是很正確地作意,真正而如實地認知,並與無漏的慧學相應。然後實踐身清淨、口清淨,語言以及身體的行為不再惹起煩惱,而得清淨心,此中包括了八正道的正語、正業、正命等三個項目。 接著要以精進的心來修行四念處,從四念處而修習正確的觀慧。有了四念處來配合四聖諦,必定可以得到無漏的智慧而得解脫。依循八正道,能使充滿煩惱的凡夫,轉變為具有甚深智慧的聖者,也就是「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的阿羅漢。 「覺謂盡無生」 什麼稱為覺分呢?覺悟與覺知,覺悟什麼?與覺知覺什麼呢?是盡智、無生智,這兩個是二乘最高的無學智。 所以,這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內容。菩提是覺,能使「無明睡眠,皆永斷故」,無明大魔永斷,醒過來了,所以稱「覺」。覺一般有兩層意思:一個是醒覺,從睡眠裡起來,醒過來的覺﹔一個是覺知,清清楚楚地覺察到,了了分明。 「順此故名分」 這些都是順著覺的,所以稱為菩提分,也叫覺分。 菩提(覺)的體是什麼?就是盡智、無生智,無學的智。這三十七種法都是順菩提的。順就是因的意思,順著它能夠到達菩提,是菩提的支分,叫菩提分。
May 7, 2024
《水論》 016 第十六頌: 「惡劣之主僕,彼此互衰敗,注水於新陶,二者皆失壞。」 當領導者、主管,應該多留意下屬的身心狀態,如果發現異樣,便應想想辦法如何去輔導他,這樣才會令他逐漸進步。若果不是這樣,領導者、主管不照顧底下屬;下屬也不去輔助主管,這樣彼此互相傷害,品性都不好,事情當然不能達成。因為事情不能達成之故,因此不論是領導者或下屬,不但大家都得不到利益,並且會互相衰敗。 後面是 貢唐大師舉的例子,新的陶器,用陶泥捏好後,應當在窰裡用火燒,之後就會變得很堅硬,才能夠成為一個好的器皿,才能夠盛水;如果陶泥才剛剛捏好,還沒有放到窰裡燒,就馬上把水倒進去,陶泥土因為滲水源故,慢慢地溶解而崩壞了,崩掉之後,陶器壞了,水也流失了,當然兩邊都壞掉。 一般世間的工作的情況是:如果兩邊的品性都非常高雅善良,事情就很容易達成。通常的情況都是如此,彼此互相觀察。就算是底下的工作人員,他們都是看主管的行為反應如何,才決定怎樣做;同樣,其實上面的主管,也是看底下的部屬所做的事情如何,而決定他的行為。假設品性不好,當然反應出來的作風也不會太好。所以西藏有句俗話說:「舞蹈跟著鼓。」「跟著鼓」的意思是指跳舞者要聽鼓音,鼓音敲得快,他就跳得很快;鼓音敲得慢,就跳得慢,因為他要聽鼓音來反應。同樣的道理,下屬與主管都會看對方怎麼做,就會有怎樣的反應。 假設一邊品性好,一邊品性不好的話,當然情況還比較理想。但是假設兩邊品性都不好的話,很明顯不可能有進步。就算是一邊品性好,一邊品性不好的話,情況雖然好一點,但事情仍不會進步。就下屬而言,不會進步,主管也不會進步,雙方總是不能進步,所要進行的事情是都很辛苦。 不過,就雙方面的品性好壞對事情的影響而言,應該是主管的責任比較多一些。當然,雙方的品性高雅對事情的進步發展有很大的幫助,不過主要的決定力量應該是主管,他的品性是好或不好,決定的力量很大;而下屬決定的力量比較次要。
May 6, 2024
《水論》 015 第十五頌: 「高尚之主民,福樂互增長,海洋與河流,循環成助伴。」 地位權勢愈高,更須要有高雅行為,高雅的行為非常重要,尤其是地位權勢愈高的話,若沒有高尚的行為是不行的。 高尚之主以及人民,「主」是指統治者及官員,「民」是指老百姓。如果統治者及官員品性端正,老百姓也有高雅的行為,如此,老百姓向官員提供良好的意見,讓他在施政上好好的改進。官員本身亦有高尚之心,且對老百姓有愛護之情, 接納老百姓的建議,讓自己的施政更加進步。因此兩方面都會得到很大的幫助,所以「福樂互增長」。 後面是貢唐大師的比喻:「海洋與河流,循環成助伴」。 河流的水不斷的流,最後流到大海裡。因為永遠有水流入大海,大海的水就很多,所以大海的水永遠不會乾掉。河裡的水一直流到大海裡,河裡的水豈不是乾了?不會的,因為不斷地會下大雨,所以河裡的水就很多,可以流到大海裡。下的雨從哪裡來?從雲朵而來。雲朵從哪裡來?太陽曬到大海上,使大海的水蒸發成為水蒸汽,飄到天空變成雲朵,之後降下大雨,幫助河流,因此河流不會乾枯,所以兩邊互相幫助。 假設沒有大海,就沒有雲朵,不會有水汽形成雲朵; 沒有雲朵的話,當然也不會有雨;沒有雨的話,河流就乾掉,也就不會有河流; 沒有河流的話,當然也就沒有海水,所以是彼此循環的。 所以就官員與老百姓來講,官員有愛護之心,去照顧老百姓;老百姓對官員有恭敬、尊敬之心,歡歡喜喜地去配合,這樣兩邊就互相幫助,互相利益。 有時候,自己在不覺知的情況下,使自己的行為導致整個團體的退步、拖延,所以在團體裡面,高雅的行為更加重要。正如剛才講的偈頌提到,有權勢地位後,為了自己的權勢對別人施壓是沒有用處的,而是要互相幫助。了解這部分之後,對身處於團體中的我們有很大的幫助。目前段落還在講世間法,也許進度會快一點;到後面佛法軌則時,再慢慢詳細講解。
Pod Engine is not affiliated with, endorsed by, or officially connected with any of the podcasts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We operate independently as a podcast discovery and analytics service.
All podcast artwork, thumbnails, and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age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and are protected by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This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podcast cover art, episode artwork, show descriptions, episode titles, transcripts, audio snippets, and any other content originating from the podcast creators or their licensors.
We display this content under fair use principles and/or implied license for the purpose of podcast discovery, information, and commentary. We make no claim of ownership over any podcast content, artwork, or related materials shown on this platform. All trademarks, service marks, and trade names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hile we strive to ensure all content usage is properly authorized, if you are a rights holder and believe your content is being used inappropriately or without proper authorization, please contact us immediately at [email protected] for prompt review and appropriate action, which may include content removal or proper attribution.
By accessing and using this platform, you acknowledge and agree to respect all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content owners. Any unauthorized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or commercial use of the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is strictly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