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www.caixin.com
如果一周只听懂一件事,那么这件事应该是最重要最准确的事情。 作为当下中国最权威财经新闻周刊之一的《财新周刊》,它的封面报道由财新最优秀的记者编辑,通过详尽的深度调查撰稿而成。财新视听将当周封面,通过细腻的拆解与高品质的音频制作制作成一档10分钟左右的音频节目,带你无门槛无压力听懂当周《财新周刊》封面。更多内容请访问:www.caixin.com
Language
🇨🇳
Publishing Since
3/27/2024
Email Addresses
1 available
Phone Numbers
0 available
April 14, 2025
<p>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陈正雅</p><p>音频剪辑|仝瀚元</p><p>商务 宣发|孙坤</p><p>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重搭全球供应链》,让我们看看,截至关税大战启动后的第七天,世界已经发生了哪些变化。</p><p><br></p><p>面对特朗普的“对等关税”,原材料价格首先扛不住,因为需求在骤然萎缩。</p><p>高盛在4月9日的报告中大幅下调2025年铜需求年增长率至1.3%,相比2月报告一次性下调了1.9个百分点。</p><p>国投期货研究院有色金属组组长肖静指出,在特朗普打响此轮极端贸易战之前,市场基本没有担忧过中长期全球铜消费需求,但贸易战在威胁全球经济秩序与贸易稳定性,经济衰退焦虑威胁到全球整体铜需求:“一旦极端关税落实,国内机电类、集成电路、金属制品等出口需求势必受到拖累。”</p><p>这一极端情形,早在特朗普上台前市场就有所预期。美国市场“虹吸”全球铜库存以应对可能的关税增加,2025年一开年,金银铜等金属市场的飙涨拉开序幕。(详见本刊2025年第12期封面报道《“都在寻找安全感”》)有色金属研究机构安泰科指出,大量铜库存涌入美国,打乱了全球其他地区的供应节奏;而全球铜库存流向的改变,令铜进口国不得不调整采购策略,寻找新的供应渠道。</p><p>最上游的油气、金属等原材料成本增加已成定局;下游制造、贸易环节再次征税,必将放大全球供应链的成本,抑制制造业发展。伍德麦肯兹供应链数据与分析高级分析师Ben Boucher指出,算上“对等关税”,美国进口锂电池的平均关税达到48%,预计锂电池价格上涨20%—25%;美国光伏组件平均关税达到37%,预计组件价格上涨10%—12%。当前,核心的可再生能源设备锂电池、太阳能组件、变电站设备等,美国市场都处在供应紧张状态,正成为全球建设光伏项目最贵的国家:即使考虑IRA补贴,在美国安装光伏项目的成本比欧洲要高出50%。</p><p>有色金属研究机构安泰科指出,全球性的贸易摩擦加剧以及经济走弱预期,将令对制造业的投资意愿更加谨慎,进而导致全球工业活动放缓、供应链迟滞以及效率下降等诸多问题。</p><p>中长期而言,全球贸易在走向“圈层贸易”。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亚洲区工业平台负责人许季刚对此解释称,未来全球会形成多个“供应链圈层”,意味着不同区域会通过贸易保护、价格歧视等方式,形成自己的供应能力与体系。“全球企业都在深耕本土化,更强调本土供应。”</p><p>中国企业在不断探索和调整海外投资模式。过去两年用于生产制造过程的中间品的出口份额在增长,中国近邻东盟国家、美国主要近岸贸易国墨西哥等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市场。如今这一进程已被打断。“对等关税”政策对刚在海外建厂、尚未收回投资的中资企业冲击较大,尤其是面向美国市场的企业;“出海”不久或仍在考察阶段的企业,则普遍按下了海外投资的暂停键。</p><p><br></p><p>本期封面文章,作者罗国平、覃敏、包云红、孙嫣然、赵煊、冯奕铭、包志明、屈运栩,文章当中除了介绍了关税之战给世界产业链带来的重塑外,还详细分析了中国的反制策略和影响,以及之后可能的跨境新解法。</p><p><br></p><p>《饭圈网暴漩涡》</p><p>4月以来,监管再次出手整治“饭圈”乱象。</p><p>一个月前,百度高管之女引爆了网络暴力风波,让“开盒”这一饭圈名词进入大众视野。“开盒”类似于早期互联网论坛上风行的“人肉搜索”,也就是通过技术手段获取他人隐私信息并恶意公开,煽动网民攻击谩骂。</p><p>但这次出人意料的是,用这种手段倾泻私愤的人群中还包括13岁未成年人,而起因仅是一句饭圈的吐槽。被质疑为开盒提供便利的百度(NASDAQ:BIDU/09888.HK)迅速自证。然而,百度在经历2016年虚假医疗广告搜索引出的“魏则西之死”,以及2024年前公关负责人璩静职场不良言论等多个严重争议事件后,公信力已经折损。在这场开盒风波中,当事人的账号、发布的过激言论都在微博平台,但微博官方至今没有对此事件正面回应。</p><p>一名内容安全策略人士直言,“饭圈用户体量大、抱团、自发扩散影响力,这类属性适合平台提升规模,但发展到现在,成了尾大不掉的群体,隐患极大。这导致平台想管却不下狠手管,难就难在如何砍自己一刀。”</p><p>百度查证,这次网络暴力事件的开盒信息来源于海外匿名聊天工具Telegram,其中存在大量“社工库”,可以用极低门槛查到微博用户的个人信息。实际上,隐私交易不止于此,在普通互联网之外还有一张庞大而隐秘的“暗网”,巨量来源不明的数据和隐私信息在这里沉积。安全专家表示,“暗网上有全球各地的重要数据,中文暗网上甚至出现过专门交易汉庭开房信息的论坛。”</p><p>监管已经持续跟进数年,人工智能(AI)模型等先进技术也被应用到各类平台内容治理中,为何网暴和个人隐私泄露仍然在社交媒体盛行?超大型互联网平台又当如何担起责任?更多内容请看《饭圈网暴漩涡》。</p><p><br></p><p>《券商业绩乍暖》</p><p>2024年前三季度,受股市疲弱与监管趋严双重因素的影响,证券行业整体承压,证券公司营收与净利润呈现双降的态势。直到一套政策“组合拳”催生的“9·24行情”,一举扭转了2024年证券行业的业绩颓势。券商2024年四季度业绩大幅反弹,全年业绩最终呈现“V”形走势。</p><p>但证券行业依然面临着如公募降费、监管从严、券商马太效应日益加剧等诸多挑战。公募降费政策的实施对经纪业务冲击显著,2024年,券商分仓佣金收入较2023年大幅下降35%。</p><p>作为券商最传统的业务,经纪业务是典型的“看天吃饭”,在A股大幅波动、公募行业降费的影响下,占比已从此前的30%降至20%上下。投行业务同样承压,2023年下半年IPO阶段性暂停,券商投行业务收入自此陡降。2024年再下一个台阶,A股股权融资全面走弱,IPO市场融资规模不足674亿元。投行业务收入占比不足6%,马太效应加剧,中小券商面临更大压力。</p><p>相比之下,自营业务成为业绩支撑,占比大约为35%,券商通过增配高股息资产和债券投资,降低市场波动对利润的影响。然而,低利率时代的到来和债券市场的不确定性,对券商固定收益投资提出了新考验。</p><p>长期来看,要如何解决业绩的波动性和券商持续增长的资产规模之间的矛盾?券商在转型过程中,如何平衡方向性业务与客需型业务?更多内容请看《券商业绩乍暖》。</p><p><br></p><p>《上海车展未了局》 </p><p>距离2025年上海车展开幕不到一个月,主办方地位之争终于落定。3月31日,上海市高院作出终审判决,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失去上海车展主办权,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成为赢家。</p><p>车展市场蛋糕越来越大,矛盾也在积累。在终审判决前,双方多次交锋,各自多次向企业发函,强调自己的主办地位。汽车业会展经济包含巨大利益,粗略测算,2025年上海车展仅租金收益就至少达到7.2亿元。</p><p>上海车展主办权之争,也折射出行业正在失去一些旧有的规则和默契,走向更加不确定的未来。知情人士透露,贸促会汽车分会和上海贸促会已暗战数年,按照协议分工,贸促会汽车分会负责面向跨国车企及合资企业招商,上海贸促会负责面向中国自主品牌企业招商。展位费分账时,贸促会汽车分会拿走大约20%。此前,跨国车企和合资企业占据国内市场大量份额,也是国内车展的参展主力,因此贸促会汽车分会的话语权更强。</p><p>随着市场向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行业生态剧烈变化,贸促会汽车分会的招商触角向自主品牌延伸,跨越了分工界限,引发上海贸促会不满。2023年,贸促会汽车分会延迟支付上海车展展位费,更是激化了矛盾。</p><p>车展经济和国内车企、市场竞争状态息息相关。2024年,不少品牌缺席了成都和广州车展,比如爆雷的高合汽车,正在深度调整中的东风日产、起亚、斯巴鲁等。当前,已经有企业决定退出2025年上海车展,部分豪华品牌放弃参展,之前单独设立的豪车馆可能将被打散。</p><p>有消息称,2026年北京车展会启用面积更大的新展馆。但行业普遍认为,国内车企和品牌数量太多,行业已进入淘汰赛。到时还会有那么多的车企参展吗?更多内容请看《上海车展未了局》。</p><p><br></p><p>《奢侈品寒潮》</p><p>经常购买奢侈品的刘雨发现,过去一年品牌VIC(Very Important Client)活动明显增多,参与门槛也降低了。她年消费约10万元,之前这类活动多邀年消费50万以上顾客。但今年3月,她一周内接连收到国贸LV、香奈儿门店的邀请。</p><p>奢侈品市场正在悄然生变。过去一年,中国本土奢侈品销售下滑明显。有数据显示,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在2024年整体销售额估计同比下降18%—20%,贝恩该系列报告的主题从2023年的“复苏和过渡”变为“逆水行舟,穿越周期”。</p><p>奢侈品牌在中国市场发展30余年,现在走到了一个特殊的时点:往外看,出境游恢复,2024年上半年日元汇率走低,日本市场虹吸了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奢侈品消费需求。贝恩指出,2024年,大约四成国人的奢侈品消费发生在境外。</p><p>多名业内人士指出,奢侈品消费萎缩实际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当中国人不买后,短期内很难找到一个新的经济体有中国的体量和消费能力再续增长”。</p><p>当前,奢侈品消费者结构和信心也和之前大不相同。中产阶层,也就是奢侈品的“进取型消费者正在急剧萎缩;即使是奢侈品的核心客群,也就是资产在千万元以上的“富裕人群”,他们的消费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另外,擅长“造梦”,用稀缺制造渴求的品牌商们也开始发现,在信息日益透明的时代,想要让消费者持续追捧并不容易。</p><p>寒潮几乎波及所有奢侈品公司、所有品类。贝恩指出,2024年,珠宝和腕表的降幅最大。独树一帜的是,中国黄金珠宝企业老铺黄金(06181.HK),分析人士认为,老铺黄金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当前经济环境下的消费者心态——既追求资产保值增值的稳定性,又渴望奢侈品带来的身份认同和情绪价值。</p><p><br></p><p><br></p><p><br></p>
April 7, 2025
<p>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陈正雅</p><p>音频剪辑|仝瀚元</p><p>宣发 商务|孙坤</p><p> </p><p>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美国对全球贸易宣战》,让我们先来看看,世界上各国对这件事情的反应。</p><p>在大西洋彼岸,美国在国际政治中最亲密的盟友英国,亦未能免于对等关税的打击。美方认为,当前英国对美综合关税税率为10%,美国将对英国征收10%的对等关税。英国商业和贸易大臣乔纳森·雷诺兹(Jonathan Reynolds)发布声明重申,英国政府会保持冷静,致力于达成与美国的贸易协议,以减轻关税制裁的影响。</p><p>英国和美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是英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数据,2024年美英商品贸易总额约为1480亿美元,美国在与英国的商品贸易中实现了119亿美元的顺差。英国对美国的主要出口产品包括机械、运输设备和车辆等。</p><p>尽管面临关税威胁,英国首相斯塔默仍对与美国达成有利的贸易协议持乐观态度,认为有可能获得比欧盟更优惠的条件。与加拿大或欧盟不同,英国拒绝直接采取报复性的反制措施来回应美国关税,而是希望通过谈判同美国达成经济协议。不过,斯塔默也表示,如果无法达成豁免协议,英国“保留”对美国征收对等关税的权利。作为谈判策略的一部分,英国政府提议缩减对美国大型科技公司的数字服务税(DST),以期缓解美国对英国商品征收关税的压力。</p><p>对于欧盟,美国亦征收20%的对等关税。特朗普特别强调,欧盟在贸易上“非常、非常强硬”。他说,“你们可能以为欧盟对我们很友好,(实际上)他们对我们敲竹杠厉害得很。在很多情况下,美国的朋友比敌人对美国更坏。”</p><p>对此,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美东时间4月3日凌晨回应称,对特朗普的这一选择“深表遗憾”。她表示,美国的普遍关税是对世界经济的重大打击。“欧洲做好了进行回应的准备。”冯德莱恩称,欧洲正在敲定对于美国钢铁关税的回应措施的最终方案,与此同时,“如果谈判失败,我们也在准备进一步的反制措施。”</p><p>冯德莱恩警示,接下来面临特朗普政府关税威胁的行业将是半导体、制药和木材。她表示,许多欧洲人对美国感到“非常沮丧”。</p><p>所有国家中,最快做出协商反应的,是这一轮中被特朗普定为加征46%关税的越南。越南当地时间4月4日深夜,越共总书记苏林、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话,就双边贸易联系进行商讨。越南政府网站发表的一份公告中写道:“关于双边贸易关系,苏林总书记表示,越南愿与美国协商将美国对越南出口商品的关税降至0%,并要求美国对越南出口至美国的商品也这样做。”</p><p>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则在4月4日发布的一段视频里表态说,“新加坡决定不实施报复性关税,但其他国家可能不会如此克制。”未来新加坡将加强与志同道合国家的伙伴关系网络。</p><p><br></p><p>本期封面文章,作者曾佳、王晶、罗子琳、李忆、路尘、胡暄、侯吴婷,文章当中除了对美国关税政策的策略分析和全球各国的反应总结之外,还分析了这项意义深远的变化将如何影响全球的未来。</p><p><br></p><p>《小米高处不胜寒》</p><p>直到爆燃事故发酵之前,小米集团(01810.HK)及其创始人雷军都处在同行羡慕、市场瞩目、资本追逐的乐观氛围中。不到一年,小米首款中高端电动轿车SU7满产满销,备受期待的SUV车型就要年中上市,自研芯片也即将发布,“人车家”生态故事渐入佳境……</p><p>正是在这一系列利好消息的“化学反应”之下,小米3月31日宣布顺利收官港股多年罕见的巨额再融资——以53.25港元/股的高价总计配售融资425亿港元。</p><p>然而,这一派高歌猛进的节奏,被一场交通事故打乱。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安徽铜陵的高速公路上激烈碰撞隔离带并起火,事故照片显示车辆有明显过火痕迹。这场事故不仅夺走了三条年轻生命,也让小米的股价断崖式下跌。到4月2日收盘报44.55港元/股,较历史高点已跌去25%,这也意味着刚刚参与小米配售融资的投资者,需要承受超过15%的账面亏损。</p><p>小米事故让市场对智驾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实际上,目前市场在售车辆所谓“高级辅助驾驶”都是L2级辅助驾驶,交通事故发生时,驾驶员仍然是责任人。但很多新能源车企为了赢得声量,大力宣传“零接管”等智能概念,这类话术可能让许多消费者误以为可以完全交由智驾系统开车。</p><p>类似事故在舆论场屡见不鲜,但市场也时常表现得“健忘”。有多名分析人士称,中长期而言,小米的基本面不会因为这场车祸发生大的变化,其生态概念已经为市场接受,公司的估值体系也一分为二:盈利的手机和IoT(物联网)正在高端化和国际化;汽车业务虽然暂时不盈利,但处于高增长期。</p><p>SU7事故后,市场还会不会对新生的小米汽车持续狂热的乐观情绪?作为一把微妙的“双刃剑”,互联网流量又会将雷军推向何处?更多内容请看《小米高处不胜寒》。</p><p><br></p><p>《缅甸大地震》</p><p>3月28日是传统的“拜佛节”,缅甸全国放假。14时20分,一场里氏7.9级、震源深度仅30公里的浅源大地震在缅甸中部爆发。这是全球今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震中位于缅甸第一大河伊洛瓦底江(Irrawaddy River)南岸,距离曼德勒只有大约20公里。缅甸官方发布消息,截至当日上午8时,缅甸强震已致3085人死亡,4715人受伤,另有341人失踪。</p><p>曼德勒是缅甸第二大城市,巴利语名称意为“多宝之城”,早在19世纪,就因翡翠贸易声名远扬,这里既是历史悠久的几朝故都,也是佛教圣地与交通枢纽,因为华人众多,也被称为“华城”。曼德勒的玉石市场每天吞吐着来自缅甸的原石,经过华人玉商的筛选、切割,再运入中国云南。</p><p>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当地少有组织化的系统救援,多是民间自救。由于缺乏重型机械,灾区的救援行动进展缓慢,当地民众不得不在白天冒着40摄氏度的酷暑,用徒手挖掘的方式寻找地震幸存者。</p><p>联合国驻缅甸临时人道主义协调员马尔科鲁伊吉·科尔西表示,针对缅甸的人道主义响应一直资金不足。进入4月,缅甸人道主义响应所需的11亿美元只有不到5%到位。现在又发生了地震,紧急资金对于拯救生命至关重要。</p><p>截至发稿,地震发生已过去128小时,被困在废墟下的生命存活概率已微乎其微,当地线救援工作也已经基本结束,转入消杀防疫。大地震让这个饱经战乱的国家雪上加霜,中国能做些什么?更多内容请看《缅甸大地震》。</p><p><br></p><p>《如何选择经济学的未来》</p><p>在世界政治与经济不确定性凸显的环境下,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求解经济增长与发展之道。政策制定者应该采取什么对策,走哪一条路?经济学能给出怎样的建议?</p><p>仅次于美国、中国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德国,也来到了这样一个历史性“十字路口”。3月21日,德国上议院以压倒性的差距通过了德国松绑“债务刹车”的宪法修正案,标志着德国这一届政府将放松长期以来的财政审慎立场,以期通过财政扩张和提高地方债务上限,应对经济增长停滞与地缘政治挑战。</p><p>这一政策转变,又一次引发了关于凯恩斯主义与秩序自由主义的争论。德国“本土经济学派”秩序自由主义的理论传统,该学派主张政府应该专注于改善市场交易的法律规则框架,而不是试图直接影响市场中的交易,这一学派在德国战后经济复兴和社会市场经济改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p><p>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德国经济学界掀起的方法论之争,以及近期的政策调整,都显示出凯恩斯主义在应对短期经济冲击方面的影响力。凯恩斯主义认为,应该放弃市场的自由放任原则,主张在经济危机时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等手段刺激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p><p>近日出版的新书《经济学的未来:来自德国学术界的回答》记录了这场论战。在财新专访中,三位主编都认为,两者并非“水火不容”,反而更像是面对不同问题的不同解法。</p><p>新书主编之一、曾任德国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和主席拉尔斯·菲尔德认为,凯恩斯的核心观点是要重视不确定性,而经济面临的问题究竟是不是全是因不确定性导致,要加以区分。他表示,“我们要警惕‘危机’一词被滥用。有时候刺激政策很难退出,因为结束刺激也意味着约束。”</p><p>为什么今天的经济学者仍在关注15年前的学术争论?这场发生在千里之外的经济学“辩经”,对于面临经济停滞的许多国家,有何启示?更多内容请看《如何选择经济学的未来》。</p><p><br></p><p>《疫苗处方试水》</p><p>接种疫苗被公认是预防对应疾病最经济的措施,但中国许多疫苗接种率一直较低。以“老年三件套”之一的流感为例,根据中国疾控中心(CDC)调查,2023年流感季,全国60岁及以上人群流感疫苗接种率仅为4.16%。</p><p>低接种率背后,是公众对于疫苗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提供疫苗系统的信任度存疑,以及对疫苗接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此外,疫苗可及性、可负担性和支付意愿也影响这个人接种选择。</p><p>一些疫苗可有效预防的疾病仍有不低的发病率,“重治轻防”的现象导致医疗资源的非必要消耗。</p><p>一些地方对疫苗处方寄予厚望。据财新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山东、浙江、天津、福建等十多个省份推进“疫苗处方”试点。区别于居民主动前往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疫苗的传统方式,“疫苗处方”是指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根据患者健康状况和需要,主动给出疫苗接种建议。</p><p>但在疫苗生产到接种的链条中,处方也仅仅只是提高可及性的环节之一。而且从“防治结合”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公共卫生与医疗体系割据仍然存在,这反向影响着疫苗处方的进一步推广。此外实际运行中,疫苗处方还面临定位争议——它能否具备医疗处方的同等效力?更多内容请看《疫苗处方试水》。</p><p>此外,本期《财新周刊》还有关于银行控险拓收寻路、直播间里的救命舞蹈等内容。在下方的链接中,也可以找到过往所有《财新周刊》文章。升级订阅财新通,你不仅可以读到上述精彩报道全文,还可畅览财新全部文章。</p><p><br></p>
March 31, 2025
<p>播音|财新 杨律 文稿|杨律 陈正雅</p><p>音频剪辑|仝瀚元</p><p>宣发 商务|孙坤</p><p><br></p><p>本期《周刊导播》,将先为你领读《财新周刊》封面文章《美国经济:风暴的起点》,让我们先来看看,多管齐下的特朗普政府,正在美国掀起一场怎样的经济风暴。</p><p><br></p><p>在特朗普的经济组合拳中,大致可以辨别出几条主线:减支裁员和减税、驱逐非法移民、提高关税,以及促进制造业回流美国。</p><p>从实际经济效果来看,高调削减政府开支、裁撤联邦机构和雇员,以及遣返非法移民等举措,虽然博人眼球,但推进过程艰难,最终收效有限,更类似于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关税议程。</p><p>在减支方面,据马斯克牵头的“政府效率部”社交媒体账号、DOGE实时追踪网站、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等特朗普政府官员的声明,特朗普政府上台两个多月来,据称已经为美国纳税人节省了1150亿美元,这一进度相当于完成了马斯克削减2万亿美元联邦开支目标的6%;美国国务院叫停了83%的对外援助项目,并取缔了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国家劳工关系委员会、教育部等联邦机构;十余个联邦部门的2万多名雇员被解职。</p><p>前所未有大刀阔斧削减美国赤字的行动,迅速激发了全球舆论瞩目和层出不穷的法律挑战,不过平衡美国联邦收支这一目标的前景并不乐观。</p><p>美国联邦政府2024年的支出规模约为7万亿美元,马斯克需要砍掉2万亿美元才能抹去联邦财政赤字。特朗普政府已经采取的裁撤就业岗位、关闭政府资助项目的举措只涉及联邦预算的一小部分。</p><p>司法分支的介入,也对马斯克的裁员产生了一定制衡。有法官裁定美国政府应当重新雇佣那些被违法解雇的联邦公务员,特朗普政府也将继续上诉,被裁掉的联邦雇员何去何从,依然悬而未决。</p><p>落入马斯克裁员风暴中的都是联邦政府层面的公务员,然而在美国政府雇员中,地方政府雇员的规模最大,约为1500万人,州政府约500万人,相比之下,联邦政府仅有300万人左右。2月非农就业中,除了联邦政府雇员减少了1万人,另外两类政府雇员人数均增加,总体来看,政府雇员2月反而增加了1.1万人。</p><p>惠誉评级首席经济师布莱恩·库尔顿认为,马斯克的裁员计划很难扩展到州和地方政府层面,因为他无权裁撤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公务员。</p><p>另一个马斯克无法触及的,是州和地方政府的支出。渣打银行全球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策略师Robertsen对财新表示,政府效率部重点削减的是联邦支出,是中央政府而不是州和地方政府,但是很多低效支出、低效招聘都是在州一级进行的。“目前还不清楚特朗普和马斯克是否会对减少州和地方政府开支产生影响。”Robertsen解释称,因为美国联邦政府无权削减州政府的花销,“联邦政府可以决定停止给州政府送钱,但他们不能叫停州政府花钱,而各州很难在政治上停止花钱。”</p><p><br></p><p>本期封面文章,作者曾佳,王晶,文章除了详细介绍了马斯克“政府效率部”所遇到的减支障碍,还分析了特朗普政府打响的全球贸易战将如何改变世界经济。</p><p><br></p><p>《加密货币的反击》</p><p>2025年3月27日,胡润财富榜宣布,特朗普以超过72亿美元的个人财富入榜,其中包括了特朗普家族发行加密货币约30亿美元的收入。这个数字相比较2016年他第一次入主白宫,福布斯杂志统计的个人财富37亿美元大为膨胀。</p><p>特朗普与币圈的关系正在越绑越深。他在竞选期间获大量币圈资金支持,上任后选择加密货币的倡导者担任监管官员,近期又传出家人入股加密货币交易所的消息⋯⋯2025年3月20日,特朗普以视频形式在纽约数字资产峰会(Digital Asset Summit)上致辞。这是首位在任美国总统出席此类活动。他说道:“我们将共同努力,使美国成为无可争议的比特币超级大国和世界加密货币之都。”</p><p>而就在四五年前,特朗普还是加密货币旗帜鲜明的反对者。如今180度的态度大转弯,很多观点认为,这既跟他个人经济利益密不可分,也是竞选策略使然。</p><p>与以往美国总统在任职期间避免从事任何可能被视为利益冲突的活动不同,特朗普从未完全脱离自己的私人商业帝国。一位长期关注美国私募股权市场的人士总结道:“从这次大选开始以来,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一个‘政策承诺—行业献金—监管放松’的闭环。在理想状态下,这种操作或许能增强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但照现在这种玩法,怕是要演变成豪门家族左手捞钱、右手抓权的加密游戏。”</p><p>2025年3月6日特朗普正式签署行政令,设立比特币战略储备。加密资产储备会增强美国财政的韧性,还是会进一步增加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波动?加密货币自身的安全性、流动性等基本问题又将何解?更多内容请看《加密货币的反击》。</p><p><br></p><p>《太空286天》</p><p>美国东部时间3月18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一艘“龙飞船”降落在水面,海豚在飞船附近游动。Crew-9乘组的四名宇航员依次被抬离飞船,走在最后面的苏妮塔和布奇一边微笑一边挥手,结束了他们原定8天、实际上286天的太空之旅。</p><p>以滞留太空的戏剧性而论,这两名宇航员可能仅次于“最后一位苏联公民”的故事。1991年5月18日,克里卡廖夫前往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7个多月后,苏联解体,克里卡廖夫“被遗忘”在太空。直到311天后,转变为俄罗斯国籍的他才重返地球,此时苏联和两极冷战格局已不复存在。</p><p>“洞中一日,世上千年”。身在太空的苏妮塔和布奇,也要面对一个出发和降落时完全不同的美国——特朗普赢得大选,再任总统,掀起了一场更为浩大的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运动;美国商业航天的最大功臣、SpaceX公司创始人马斯克的一系列改革撼动美国社会;就连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已经大不相同,它面临着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问题:如何应对预算削减和裁员?国际空间站是否要早日脱轨?登月还是去火星?</p><p>回看两人的太空之旅,可以说一波三折。上半场,是老牌航天巨头波音公司的失败历史,与SpaceX这样的后起之秀对比,显示出美国传统航天工业体系的低效与陈旧;而下半场,让宇航员回家成为政治事件的,正是特朗普和马斯克的介入。他们声称“拜登政府抛弃了宇航员”,让这个故事成为政治攻击的武器。 </p><p>这个充满撕裂、讥讽的嘈杂故事,最有趣的部分,却在于两名宇航员的太空经历。在轨期间,两人飞行约19528万公里,绕地球飞行4576圈。当“被抛弃”的叙事大行其道时,苏妮塔和布奇都表示他们享受太空的时光。苏妮塔表示:“我不认为我被抛弃了,我不认为我们被困在这里……我们是比我们自身更伟大事物的一部分,我们是国际空间站的一部分。”说这些话的时候,阳光照耀在苏妮塔的右脸上,她的爆炸卷发因失重而飞扬。更多内容请看《太空286天》。</p><p><br></p><p>《英伟达新故事》</p><p>3月17日,在前往英伟达GPU技术大会的路上,网约车司机Jaime急切地询问财新:“前阵子,美国新闻全是关于DeepSeek。那家中国公司花了几百万美元就训练出了AI(大模型),打败了美国公司花十几亿美元训练的,这是真的吗?现在是不是应该卖掉英伟达股票?”</p><p>2022年ChatGPT引爆热潮后,在大模型训练领域,英伟达高端图形处理器(GPU)几乎没有替代方案,长期供不应求。由此,英伟达股价迅速飙升,市值一度超过苹果公司。而随着大模型标杆OpenAI迟迟没有推出下一代预训练模型GPT-5,市场开始质疑Scaling law(规模定律)是否走到尽头;同时,云厂商巨量资本投入,商业化却不及预期,加上英伟达自身产品也一波三折,市场开始担心未来投资能否持续。</p><p>2025年中国春节前后,DeepSeek火爆全球,市场对算力泡沫的担忧情绪加重,推动英伟达股价震荡回调,同期美国科技股也几乎集体大幅回调。</p><p>在两个多小时的演讲中,黄仁勋试图重振市场信心。他不仅发布了主打AI推理能力的下一代芯片Blackwell Ultra,还一口气公布了未来三年的芯片产品路线图。英伟达甚至亲自下场打造AI应用的“样板间”,发布了基于Llama训练的首款开源推理模型,以及首款开源的人形机器人通用基础模型等产品。</p><p>尽管黄仁勋强调英伟达在推理时代的关键地位,但市场普遍认为,用于训练的算力投资到2025年可能已经达到高点,下一个上行周期需要等待智能体 AI和物理AI等应用的成熟。需求的爆发还要等待多久?谁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步步加严的出口管制政策会给英伟达带来哪些不确定性?更多内容请看《英伟达新故事》。</p><p><br></p><p>《低空飞行里程焦虑》</p><p>低空飞行,跟当年新能源汽车一样,来到了混动和纯电的十字路口。</p><p>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也就是eVTOL,是低空经济的核心硬件,也是眼下政策和资本的宠儿。有部分人士认为,虽然欧美企业在通用航空领域领先全球,但中国企业在eVTOL领域先行一步,这一核心硬件有望扮演与新能源汽车类似的角色,帮助国内通航产业实现“变道超车”。</p><p>但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并不能“躺赢”,它还需要飞得更远。目前,eVTOL面临与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类似的瓶颈,由于电池技术制约,纯电动eVTOL续航里程并不理想,应用场景大受限制,目前各类构型纯电eVTOL极限航程仅200公里左右。混合动力作为新兴动力路线,正在吸引资本注意,业内多家公司获得新一轮融资。</p><p>看好混动路线的人士称,混合动力eVTOL可以兼顾续航和补能,既能提高运营效率,又能减少对基础设施的依赖。他们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史会映射到eVTOL领域。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初期,大部分从业者都把混合动力看成过渡产品;如今,混动车辆销量增速持续领先于纯电动产品。</p><p>目前全球范围内,纯电仍然是主流动力路线。上海沃兰特航空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董明告诉财新,从技术角度看,纯电路线确定性更高,能更早进入商业循环。此外,增程式混合动力eVTOL正在研发环节稳步推进。针对eVTOL行业,监管部门态度如何?更多内容请看《低空飞行里程焦虑》。</p>
Pod Engine is not affiliated with, endorsed by, or officially connected with any of the podcasts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We operate independently as a podcast discovery and analytics service.
All podcast artwork, thumbnails, and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age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and are protected by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This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podcast cover art, episode artwork, show descriptions, episode titles, transcripts, audio snippets, and any other content originating from the podcast creators or their licensors.
We display this content under fair use principles and/or implied license for the purpose of podcast discovery, information, and commentary. We make no claim of ownership over any podcast content, artwork, or related materials shown on this platform. All trademarks, service marks, and trade names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hile we strive to ensure all content usage is properly authorized, if you are a rights holder and believe your content is being used inappropriately or without proper authorization, please contact us immediately at [email protected] for prompt review and appropriate action, which may include content removal or proper attribution.
By accessing and using this platform, you acknowledge and agree to respect all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content owners. Any unauthorized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or commercial use of the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is strictly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