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向陽長照社團法人
我們曾經遇到有許多長輩和老者,對於長期照護的認知和觀念,一直停留在早年的養老院,到後來政府提撥經費補助這一個區塊,我們也發現在這個領域的podcast實在是太少,所以我們跟專業伙伴討論之後,決定持續的製作有關長照的節目,我們以最自然的方式來製作這一檔節目,沒有漂亮的錄音室或最厲害的錄音設備,就像這一集節目的錄製地點,是選擇在機構內,可以看到窗外慢步行走的阿公,推輪椅經過的阿嬤,我們希望抱著謹慎的態度來面對長者的需求。未來節目中會持續邀請有關長期照護各領域的來賓,也希望各位聽眾繼續支持,一方面可以讓聽眾能夠更清楚的了解家中照護的需求,也能讓被照顧者得到更好的照護品質,希望本節目對有需求的人有所幫助。 感謝:岡山 博愛長照、左營 偉恩長照 聯合製作。
Language
🇨🇳
Publishing Since
5/19/2023
Email Addresses
1 available
Phone Numbers
0 available
May 28, 2024
心血管疾病是近年來占國人死亡原因其中的大宗,包括高血壓、中風、心肌梗塞等。為了避免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或惡化,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注意家族遺傳病史:了解家族中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例,以便及早預防。 定期健康檢查:定期檢查血壓、血糖、血脂等指標,以便及早發現和控制。 調整飲食習慣: 遵循均衡攝食原則,多攝取五榖根莖類、奶類、蛋豆魚肉類、蔬菜類、水果類和油脂。 減少油、鹽、糖的攝取。 多攝取富含纖維的食物,如豆類、蔬菜、水果和全榖根莖類。 戒菸:尼古丁會使血管收縮,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養成運動的習慣:適度運動有助於維持心血管健康,但避免閉氣用力的動作。 保持情緒平穩:減少壓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保持規律的作息和充足的睡眠。 保持大便通暢:多吃蔬菜和水果,預防便秘。
May 28, 2024
<p>居家照服員的工作內容,主要可分為以下兩大類:</p> <ul> <li><p><strong>家務及日常生活照顧服務</strong></p> <ul> <li>協助打掃居家環境、整理房間、洗滌衣物、代購生活用品等。</li> <li>協助準備餐食、餵食、陪同用餐等。</li> <li>協助沐浴、更衣、如廁等。</li> <li>陪同散步、運動、外出就醫等。</li> <li>提供心靈陪伴與關懷。</li> </ul> </li> <li><p><strong>身體照顧服務</strong></p> <ul> <li>協助量測生命徵象、記錄健康狀況。</li> <li>協助翻身、拍背、擦拭身體等。</li> <li>協助更換尿布、導尿管、鼻胃管等。</li> <li>協助餵藥、注射等。</li> <li>在護理人員指導下,協助執行其他技術性照護工作。</li> </ul> </li> </ul> <p>居家照服員的工作性質,屬於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工作。工作時間通常為輪班制,需配合服務對象的需求彈性調整。工作內容可能需接觸病患或其排泄物,因此需具備良好的衛生習慣及感染控制知能。</p> <p>以下是一些居家照服員工作需要注意的事項:</p> <ul> <li><p><strong>尊重服務對象的隱私及尊嚴</strong></p> <ul> <li>在提供服務時,應注意尊重服務對象的隱私及尊嚴,避免做出任何侵犯或歧視的行為。</li> <li>應妥善保管服務對象的個人資料及相關資訊。</li> </ul> </li> <li><p><strong>注意自身安全及健康</strong></p> <ul> <li>在搬運重物或協助服務對象活動時,應注意自身的安全及健康,避免受傷。</li> <li>應做好感染控制措施,避免接觸病患或其排泄物。</li> </ul> </li> <li><p><strong>保持良好的溝通及服務態度</strong></p> <ul> <li>應與服務對象及家屬保持良好的溝通,了解其需求及期望。</li> <li>應秉持同理心及服務熱忱,提供親切及專業的服務。</li> </ul> </li> </ul> <p>如果您有興趣從事居家照服員的工作,可以向各縣市政府的居家服務中心洽詢報名相關的職前訓練課程。</p> <p> </p>
May 27, 2024
《來賓介紹》洪素寬 牧師 《經歷》 臺中護校實習指導老師 生死學研究所 哲學系碩士學位 台大生命教育師資班 中台神學院教牧 輔導碩士 國立臺中護理專科學校兼任講師 臺中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教育部部定講師 衛福部長照積分的授課講師 《節目內容》 安寧療護(或稱安寧善終)是一項重要的醫療服務,專注於為末期病人和其家屬提供全人照護。以下是安寧療護的一些重要特點: 全人照護:安寧療護不僅關心身體需求,還包括心理、社會和靈性層面。它旨在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讓他們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感到尊嚴和安詳。 緩解痛苦:安寧療護致力於減輕病人的身體疼痛和不適,並提供心理支持。它不僅關心病人的生理需求,還關心他們的情緒和心靈需求。 家庭支持:安寧療護也關心病人的家屬。它提供心靈扶持,幫助家庭成員面對病人的死亡,並陪伴他們走過這段艱難的時刻。 尊重死亡為自然過程:安寧療護不是為了延長病人的生命,而是尊重死亡為一個自然的過程。它幫助病人接受死亡的事實,並在平靜中告別。 全隊照護:安寧療護是一個團隊工作,包括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志工等。這個團隊協同合作,以提供最適當的照護。 (一)安寧療護真諦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所謂安寧療護是指針對治癒性治療無反應之末期病人提供積極性及全人化的照顧。以維護病人和家屬最佳的生命品質;主要是透過疼痛控制,緩減身體上其他不適的症狀,同時並處理病人及家屬在心理、社會和心靈上的問題,也就是說安寧療護的基礎思考,是力求病人主觀改善為原則,在現代醫療技術無法為病人提供更有利的服務之際,安寧療護用尊重生命的哲學態度,陪伴病人走過人生最後旅程,並輔導家屬重新面對未來的生活。 (二)安寧療護觀念的澄清 一般人對「自然死」(安寧緩和醫療)和「安樂死」名詞的概念常混淆不清,然而「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中所提到的「自然死」觀念,與免除病人痛苦,以加工的方式提早結束病人生命的「安樂死」是完全不同。對於罹患癌症末期的臨終病人而言,生活的品質可能優於生命的延長。從尊重病人的角度看來,病人有知的權利,亦有被尊重選擇醫療的方式。國人常將『安寧療護』誤認為安樂死,就是等死、放棄治療;因而使得安寧療護的政策美意大打折扣。 安寧療護是社會文化中重視個人價值及病人權益的一種覺醒,死亡不應被視為是一生的終結,而要採取另一種積極看法,把死亡當成圓滿生命意義的重要環節。安寧緩和醫療制度的建立,除了嘉惠癌症末期病人及其家屬外,更重要的是代表人類對生命的看法正在改變。在愈來愈多人有此理念,醫生更要提供病人正確的資訊,使病人有機會理解自己可為自己的生命做什麼選擇。 (三)臺灣癌症安寧療護相關推動狀況 衛生福利部自85年起推動安寧療護,並於89年辦理「安寧療護納入健保整合試辦計畫」,且於同年立法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並於104年立法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成為亞洲第1個完成自然死法案及病人自主權利立法之國家。另為提供非安寧病房癌症病人所需安寧療護服務,本署於93年與安寧照顧協會合作試辦「安寧共同照護服務」,並於94年起擴大補助。 為落實癌症病人對病情有知的權益,本署亦於103年推動醫院應建立癌症病人病情告知之流程與品質管理機制: (1)病情告知時機:包括癌症初診斷、復發、末期及病情有重大改變。 (2)被告知意願評估:於門診或入院時評估病人希望病情告知之對象,如本人或親友,並記錄於病歷中。 (3)病情告知內容:癌症診斷、治療方式之選擇與治療過程、病情進展,對於癌末病人,提供安寧緩和醫療訊息參考。 (4)監測:流程制定後進行院內宣導,建立監測機制。 (5)檢討改善:對院內癌症病情告知之情形進行相關統計及分析,提報院內癌委會進行檢討與改善辦法。 目前癌症安寧療護宣導與推廣之相關辦理狀況,本署補助醫院將全院性安寧療護在職教育及病情告知等納入工作重點,亦補助民間團體及醫院於醫院、社區、學校等辦理癌症安寧療護相關宣導推廣課程,並辦理跨院際輔導醫院推動癌症病人安寧療護服務之相關工作。 截至目前,癌症病人死亡前1年安寧療護利用情形(含安寧住院、安寧居家與安寧共同照護服務),由89年7%大幅提升至111年61.3%,此外,105年通過補助90家醫院推動建立癌症病人病情告知計畫,當年病人知情率已達94.8%。期望未來能持續提升安寧利用情形,使民眾皆能得到完整的身、心、靈之關懷與醫療,減輕末期的身體疼痛及心理壓力,安詳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資料來源:衛福部 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210
Pod Engine is not affiliated with, endorsed by, or officially connected with any of the podcasts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We operate independently as a podcast discovery and analytics service.
All podcast artwork, thumbnails, and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age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and are protected by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This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podcast cover art, episode artwork, show descriptions, episode titles, transcripts, audio snippets, and any other content originating from the podcast creators or their licensors.
We display this content under fair use principles and/or implied license for the purpose of podcast discovery, information, and commentary. We make no claim of ownership over any podcast content, artwork, or related materials shown on this platform. All trademarks, service marks, and trade names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hile we strive to ensure all content usage is properly authorized, if you are a rights holder and believe your content is being used inappropriately or without proper authorization, please contact us immediately at [email protected] for prompt review and appropriate action, which may include content removal or proper attribution.
By accessing and using this platform, you acknowledge and agree to respect all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content owners. Any unauthorized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or commercial use of the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is strictly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