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看理想vistopia
《学完这一课》是一档看理想与辉瑞中国联合出品的人文科普音频节目,共7集,分别从发展心理学、政治经济学、社会性别、社交媒体等学科的角度出发,考察当代青年人碰到的实际问题,用一种更平等的方式,“重返”课堂,探讨人生困惑何以解决。
Language
🇨🇳
Publishing Since
8/26/2024
Email Addresses
1 available
Phone Numbers
0 available
October 28, 2024
<h2>🎙️主讲老师</h2><p>李萱,剑桥大学心理学博士,哥本哈根心理学系副教授,看理想《童年启示录:儿童青少年发展30讲》主讲人</p><h2> 📚课堂摘抄</h2><p>1.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孩子很多时候看似无理的行为,是因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跟大人有着很大的不同——比如,很多小朋友不喜欢洗脸刷牙,大人就会想尝试给他们讲道理:“今天不刷牙,明天就要蛀牙、牙齿痛了!“ 孩子这个时候再不听劝,大人就会感到相当恼火。</p><p>具体来说,要理解成年人关于”今天不刷、明天蛀牙“的说理,孩子需要理解“时间”——今天是什么?明天又是什么?它俩是什么关系,有关系吗?需要理解“自己的行为和相关后果的关系”——牙自己要痛,跟我现在是不是要拿根小棍捅自己嘴巴有什么关系?需要理解结果的严重性——“蛀牙是什么?能吃吗?好吃吗?”</p><p>2. 发展心理学,并不只是证明儿童是成人的”缺陷“版本。近年来,随着研究方法的改进和技术手段的加持,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儿童的许多能力比我们之前以为的要强,甚至还有很多能力,能够给到成年人启示。</p><p>3. “像儿童一样习得语言”,仍然是成年人学语言的一种有效策略 —— 如果我们长大后还想再学一门新语言的时候,从学字母系统、发音系统开始,未必总是最高效的方法。相反,像孩子一样信任自己大脑的“统计能力”,寻找可以自己感兴趣、又已经有一定程度理解的语言材料进行沉浸式接触,比如电影、新闻,反而有可能事半功倍。</p><p>4. 对孩子的各种表达不敏感的父母,会影响孩子的身体中那些和共情、情绪调节有关的激素的表达,而这些激素水平,会在孩子长大成为父母之后影响他们做父母的技巧 。</p><p>5. 儿童也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脆弱、那么”斤斤计较“——在一些学者看来,对儿童影响力更大的不是父母一次两次的偶发行为,而是长期塑造的家庭环境给儿童带来的整体感受。许多新近的发展心理学研究,更是越来越多地强调儿童的主动性——哪怕是在小时候,孩子们也无时无刻不反向影响着成人,有意无意地和大人“斗智斗法“;成人之后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故事线同样还有调整的空间。</p><p>6. 作为成年人重新养育自己而非沉溺于童年的阴影,正是一种主动重写自己人生叙事的积极行为。</p><p>7. 在重新养育自己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家庭的局限。一方面,东亚家庭的变迁过于快速,有些差异是真正的代沟。例如,上一代的父母真心认为老实听话、谨言慎行才是为人正道,但是这一代的孩子发现眼下求职交友相亲无不需要性格大方,只恨父母没有把自己养成社牛段子手。13不过,这真的不是因为父母要恶意打压,而纯纯是因为时代不同。</p><h2> ✏️课后划重点</h2><p>1. 发展心理学在研究什么?</p><p>2. ”重新养育自己“真的可行吗?</p><p>3. 把自己重新养一遍,实际上是想干什么?</p><p>4. 成年人重养自己,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p><p>5. 如果你要重新养育自己,你觉得你自己这个“再生爹妈“最优秀的会是哪一点?</p><p>6. 祝福大家都可以做快乐的“小孩”🪄</p><h2> 本集参与</h2><p>主讲人|李萱</p><p>编辑|ruicen 小尹</p><p>后期|小尹</p><p>统筹|ruicen 荞木 jiajun</p><p>本节目由辉瑞中国与看理想联合出品,每周二早7: 00更新,共7集</p><p>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问题</p><p>完整文稿可前往看理想APP➡️<a href="https://shop.vistopia.com.cn/article?article_id=806825">07. 成年人,把自己重新养一遍,可行吗?</a></p>
October 21, 2024
<h2>🎙️主讲老师</h2><p>聂日明,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访问学。</p><h2>📚今日课程:经济学</h2><h2>📒课堂摘抄</h2><p>1. 通常说的医保报销,指的是统筹账户报销职工住院和门诊的支出,而个人账户主要用在挂号费和药店买药,现在还可以用来给家庭成员用,像买药、购买居民医保等等。</p><p>2. 中国开始引进DRG和DIP两种付费方式。DRG是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IP是按病种分值付费,这两种方法技术原理是相同的,我们以DRG为例,这种方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美国,根据诊断的疾病种类,然后根据患者的年龄、疾病、并发症、治疗方式、资源消耗等因素进行分组,简单的说,就是同样的病、同样的发病阶段、同样的人群,收费应该是一样的,这样就可以实现按病种打包付费,医生如果想额外多开不必要的检查项目,收费超过统计水平,医保就拒绝付费,通过这个就可以实现精细化的费用控制。</p><p>3. 中国的医保还面临着一个大问题,就是医保的属地管理与人口流动大环境的冲突。打个比方,一个人在北京缴医保,在上海没办法用。地区间分割最厉害是居民医保,参加居民医保,只能在户籍地参保,这严重限制了人的流动,尤其是老年人随子女流动。不过这个问题正在解决,五六年前,全国范围内推广了医保的异地结算,一个人不管拥有职工医保还是居民医保都可以直接在参保地以外的地方刷医保卡看病,区别只在于报销比例会比在参保地看病要低一些。不过从政策趋势上看,这个问题在未来几年可能会得到有效的解决。</p><p>4. 我的个人建议还是,如果所在城市允许单独参加职工医保,那应该尽量参加职工医保。但针对这部分主动选择不上班,经济压力如果实在比较大的朋友,那最起码应该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当然,无论是职工医保还是居民医保,买或不买,都取决于自己的权衡,没有适合所有人的最优方案。</p><p>5. 市面上有哪些医疗险可以选择呢?普通人能接触到的主要有这么几种:第一种是百万医疗险,这是商业医疗险的一个分支,第二种商业医保是惠民保,第三种是一些外企和大企业会为员工提供商业补充健康险,第四种是重疾险</p><p>6. 我们需要明确一个事实,保险是一种风险分担方式,是一种保障,不能想着把医保缴的钱给赚回来。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应该考虑,如果不参加医保,未来可能要花钱的时候,自己能不能承担完全自费的风险。</p><h2>✏️课后划重点</h2><p>1. 中国当下的医保政策是什么样的?面临的挑战有哪些?</p><p>2. 我们医保真是缴的越来越多吗?这一部分钱交给了谁,未来会怎么用?</p><p>3. 自由职业者也要缴纳医保?</p><p>4. 现在的商业医保、互联网医保可信吗?</p><p>5. 作为个人和家庭,应该怎么选择医保呢?</p><h2>本集参与</h2><p>主讲人|聂日明</p><p>编辑|ruicen 小尹</p><p>后期|小尹</p><p>统筹|ruicen 荞木 jiajun</p><h2>本节目由辉瑞中国与看理想联合出品,每周二早7: 00更新</h2><h2>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问题✏️</h2><p>完整文稿可前往看理想APP➡️<a href="https://shop.vistopia.com.cn/article?article_id=804925">06. 普通人,如何选择医保?</a></p>
October 14, 2024
<h2>🎙️主讲老师</h2><p>王小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哲学博士。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文化专委会理事。</p><h2>📚今日课程:技术哲学</h2><h2>📒课堂摘抄</h2><p>1. 今天,“AI复活”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实的产业了。现在在网上花9块9就能体验一个比较粗糙的AI复活版本。如果愿意花更多钱,效果会更好。通过保存亲人生前的资料,如声音、视频等,输入系统后就能训练出一个更接近亲人的“数字人”。</p><p>2. 技术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工具。而人与技术的关系通常被理解为主体与工具的关系。</p><p>3. 有趣的例子是一个实验,测试了三组对象的认知功能。第一组把手机放在隔壁房间,第二组把手机放在包里,但包在同一房间,第三组则把手机放在手边视线范围内。结果显示,认知功能最高的是手机在隔壁房间的组,而认知功能最低的是手机在手边的组。然而最有趣的是,研究发现,即使手机不在视线内,只要知道它在同一个房间里,也会显著降低参与实验的人员的认知功能。</p><p>4. 在当下法律语境中,只有活人有隐私,但伦理上,讨论过世的人的隐私也不是没有意义。</p><p>5. AI复活亲人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死亡的理解。在一个通过AI复活亲人开展悼念活动的时代,死亡是否会失去其终极意义?如果人们普遍使用这种技术来悼念亲人,那么死亡可能不再被视为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持续存在。</p><h2>✏️课后划重点</h2><p>1. 给你一个按钮🔘,你会不会选择用AI复活亲人?</p><p>2. 技术都是客观中立吗?人与技术的关系有哪些?</p><p>3. 如何重塑注意力?</p><p>4. 为什么长时间使用手机会让人感到虚无?</p><p>5. 在一个AI复活成为日常的时代,悼念的传统意义是否会丧失?</p><p>6. 生成式大语言模型。例如ChatGPT, 文心一言,这些AI技术真的理解人类的语言吗?</p><h2>本集参与</h2><p>主讲人|王小伟</p><p>编辑|ruicen 小尹</p><p>后期|小尹</p><p>统筹|ruicen 荞木 jiajun</p><p>本节目由辉瑞中国与看理想联合出品,每周二早7: 00更新</p><p>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问题✏️</p><p>完整文稿可前往<strong>看理想APP</strong>➡️<a href="https://shop.vistopia.com.cn/article?article_id=801475">05. 亲人离世,我们有权用AI“复活”吗?</a></p>
Pod Engine is not affiliated with, endorsed by, or officially connected with any of the podcasts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We operate independently as a podcast discovery and analytics service.
All podcast artwork, thumbnails, and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age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and are protected by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This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podcast cover art, episode artwork, show descriptions, episode titles, transcripts, audio snippets, and any other content originating from the podcast creators or their licensors.
We display this content under fair use principles and/or implied license for the purpose of podcast discovery, information, and commentary. We make no claim of ownership over any podcast content, artwork, or related materials shown on this platform. All trademarks, service marks, and trade names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hile we strive to ensure all content usage is properly authorized, if you are a rights holder and believe your content is being used inappropriately or without proper authorization, please contact us immediately at [email protected] for prompt review and appropriate action, which may include content removal or proper attribution.
By accessing and using this platform, you acknowledge and agree to respect all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content owners. Any unauthorized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or commercial use of the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is strictly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