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IC之音竹科廣播|袁常捷主持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要帶您透過聲音,傾聽自然,紀錄這片土地的靈性之美,探索人與環境、人與土地、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這些紀錄,可能美麗,可能哀愁;可能在台灣的任何一座山林,任何一片海岸,任何一個季節,持續發生著;在過去,也在這時和未來。我們一同傾聽,一同反芻,一同思考,一同行動。讓我們一同與島嶼共聲。 本節目由緯創人文基金會贊助播出
Language
🇨🇳
Publishing Since
8/4/2020
Email Addresses
1 available
Phone Numbers
0 available
April 15, 2025
一條溪流,能為農村帶來多大的改變?南投國姓鄉種瓜坑溪復野工程,這項由中興大學許秋容與Peter Chesson教授攜手公部門推動的計畫,從拆除高聳的水泥護岸開始,讓河流重獲新生,也為社區注入充沛年輕的能量。對公部門來說,要從「蓋護岸防洪」轉變為「讓河水有地方去」的減法哲學,並不容易。農村水保署南投分署長傅桂霖坦言,這樣的想法剛提出時,分署內部充滿疑慮,後續只能靠水理模型與研究說服同仁與前輩,復野工程不會危害居民。經過兩年反覆討論與溝通,終於讓這項國內少見、由民間發起的河川復育工程邁出了關鍵一步。在種瓜坑溪復野工程完成後,溪流生態恢復自然脈動,也記錄到在石縫間活動的鰕虎。(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居民的疑慮是另一道關卡。在拆除護岸之前,有村民擔心洪水釀災,更有人回憶起20年前工程導致溪水混濁、取水困難的痛苦經驗。為了安撫疑慮,許秋容教授親自準備簡報,緊急召開說明會,誠懇溝通,工程團隊同時承諾施工不會擾動溪床、影響取水,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影響。這些努力化解了反對聲浪,讓工程能順利推展。隨著工程完成,村民的態度也大幅改變。河岸重見天日後,孩子們第一次下到溪裡戲水,協助移除外來種;長輩們驚訝發現,童年記憶裡的大石頭原來還在。中興大學後續更以種瓜坑溪為大學社會責任(USR)基地,串聯大學與社區,注入教育資源至北山國中、國小,讓聚落洋溢活力,激發更深的凝聚力。2024年舉辦外來種辨識及移除活動,移除吳郭魚,與東魚西放的外來種何氏棘䰾、高身鏟頜魚等共30隻。(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種瓜坑溪的成功經驗能否複製?對此,農村水保署已推出「韌性坡地補助」試辦方案,規劃棲地友善、緩衝綠帶及水砂溢淹區等3項補助,鼓勵地主還地於河。不過,要在私有土地上執行並不容易,台灣河溪網研究員劉長青建議,可從國有土地開始試辦,例如林業保育署轄下的山區河段率先拆除護岸,成為示範區,如此一來便有機會帶動更多地主響應,啟發更多復野行動。從控制到共存,種瓜坑溪的復野工程讓我們看見人與自然的和解。當政府與民間攜手前行,重新串連起河川與土地,我們就能聽見那久違的生命之歌,再次在溪流中響起。復野後的溪流成為最好的戶外教室,學生在水中採集、紀錄水生昆蟲。(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找一找,這裡藏著哪些小生命?生物多樣性探索,就從溪流與溪畔開始。(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
April 8, 2025
一條被水泥困住的溪流,要如何重獲自由?在南投國姓鄉的種瓜坑溪畔,一場由私人發起的河川復育革命正在上演。原本的種瓜坑溪被水泥護岸束縛,河床上有多道固床工,水流停滯,象草與小花蔓澤蘭霸佔溪床。(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許秋容與Peter Chesson夫妻倆,2018年來到南投縣國姓鄉定居,卻發現溪流因過度的人為改造而失去活力。4到6公尺的高聳護岸阻隔兩岸,象草與小花蔓澤蘭霸佔溪床,水流停滯,水中多是吳郭魚,山林裡的動物也難以親近。2021年,匯入種瓜溪的一條小溪即將被整治,計畫再蓋上水泥護岸。許秋容與Peter教授發現這個問題,擔心生態進一步惡化,於是找上農業部農村水保署南投分署求助。在雙方合作下,他們展開後續的河川復野行動,決心讓這片土地與溪流重現生機。河道內一部分固床工移除,一部分打開缺口,以引導自然水流,並減低上溯⾼度阻隔,改善⽔域的縱向連結。(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什麼是復野?復野(rewilding)就是以低度干預的手法,讓河川恢復成近似未受人為干擾的狀態,喚醒它的生態功能。與過去強調「控制」的治水概念不同,復野強調河川的生命力,賦予它空間與自由,讓水流、洪水調節等自然過程自行運作,河流自然就可以恢復健康,重現生機。復野的成效令人驚艷。種瓜坑溪溪床從象草與小花蔓澤蘭叢生,變成有30多種植物共存;水中石蠶蛾與魚群重現,吸引翠鳥、鷺鷥翩翩而來,甚至觀察到像斑嘴鴨這樣的候鳥。在河畔獸徑上架設的自動相機,拍攝到了山豬、食蟹獴、鼬獾、白鼻心、穿山甲,藍腹鷴也曾造訪這片土地。將河流右岸的護岸打除,改為拋石緩坡,不僅能讓生物親近水域,該處緩坡也成為⽔砂溢淹空間,對下游有減緩水流的功效。(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復野工程不只對生態好,還能降災減災。許秋容與Peter老師提供自己的土地,打造調節河川水量的洪泛平原,讓溪流「在洪水期能換穿8XL號衣服」。這樣的想法,已通過2024年多次大雨與颱風的考驗。經由學理計算,這樣的工程也能減輕洪水對下游大石村的危害,提高面對極端氣候的韌性。不走控制洪水的老路,種瓜坑溪的故事告訴我們,把還空間給河流,就能換來生機與希望。復野工程讓藍綠帶順利連結,創造豐富生機,自動相機也拍攝到了穿山甲。(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種瓜坑溪啟動第二期復野計畫,進一步拓寬河川
April 1, 2025
河川三面光、河床挖深、植被剷除……當一條河流被「整治」之後,它的生態還能恢復嗎?為了推動台灣河川治理文化的典範轉移,從水泥牢籠走向富裕生態廊道,台灣河溪網自2019年起舉辦「金蘋果/爛蘋果獎」,邀請專家學者及公民評審團針對前瞻基礎建設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評比出優良及不當工程,以達到鼓勵及監督效果。 生態、水利跟景觀等領域學者與公民組成評審團,歷時2個月,完成現場評選作業。(照片提供:台灣河溪網協會)隨著水環境改善計畫落幕,這項活動轉型為「台灣河川希望工程獎」與「失望工程評選」。河溪網與荒野保護協會攜手,持續透過公民參與,評選並表揚生態友善的整治案例,同時揭露對生態造成嚴重衝擊的工程,促進制度改革。本屆獲獎工程成果令人驚豔!「竹溪水岸改善及環境營造工程」克服長年違規占用與垃圾問題,為台南市民打造舒適的親水公園;「景美溪及指南溪匯流口護岸再造工程」拆除指南溪左岸護岸與河床封底的混凝土,增進河川的橫向與垂直連結;「秀巒降壩首部曲」移除秀巒壩部分結構,恢復白石溪的土砂運移功能,提升縱向生態連結。種瓜坑野溪復育工程為全國首例由私人地主主動發起的河川復育案例,更是國內洪泛平原復育的先驅案例。(照片提供: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南投分署)更值得一提的是2項指標性工程。「種瓜坑野溪復育工程」拆除南投種瓜坑溪高聳的護岸,復育小型洪泛平原,是全國首例由私人地主主動發起的河川復育案例;「田寮洋一二三圳取水設施更新改善工程」大規模移除遠望坑溪的抬水堰及固床工,改良取水方式並營造生態環境,成為台灣首次完全實踐「近自然工法」精神的河川工程。另一方面,評審團也選出了本屆的台灣河川失望工程──烏溪雙冬堤防工程於河川的辮狀流上大量填土、宜蘭五十溪野溪復建工程將野溪水泥化。這些案例突顯了傳統的工程思維慣性、環評的制度缺失、生態檢核的定位、民眾的認知差距,與用地限制,都可能是導致河川工程無法兼顧生態的重要原因。真正友善的河川治理,應該回應生態需求,同時考量地方發展與民眾參與。今天的《島嶼共聲.傾聽台灣》就帶你探討這些希望/失望工程,共同尋找更好的治理之道。田寮洋一、二、三圳取水設施更新改善工程克服不同利害關係人的價值觀差異,以創新工法同時滿足灌溉取水與生態改善需求,獲得第一屆河川復育特別獎。(照片提供: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北基管理處)烏溪河道填土已導致石虎棲地縮減,使巴氏銀鮈族群減少,顯示辮狀支流的生態
台灣科學人股份有限公司
報導者 The Reporter
親子天下
鏡好聽
小虎老師
TVBS
IC之音竹科廣播|李惠貞主持
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黃瑽寧、夏嘉璐
神奇海獅先生
兒童世界報報
IC之音節目部
哇賽心理學
派翠克/Patrick
阿淇博士 Dr. Achi
Pod Engine is not affiliated with, endorsed by, or officially connected with any of the podcasts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We operate independently as a podcast discovery and analytics service.
All podcast artwork, thumbnails, and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age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and are protected by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This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podcast cover art, episode artwork, show descriptions, episode titles, transcripts, audio snippets, and any other content originating from the podcast creators or their licensors.
We display this content under fair use principles and/or implied license for the purpose of podcast discovery, information, and commentary. We make no claim of ownership over any podcast content, artwork, or related materials shown on this platform. All trademarks, service marks, and trade names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hile we strive to ensure all content usage is properly authorized, if you are a rights holder and believe your content is being used inappropriately or without proper authorization, please contact us immediately at [email protected] for prompt review and appropriate action, which may include content removal or proper attribution.
By accessing and using this platform, you acknowledge and agree to respect all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content owners. Any unauthorized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or commercial use of the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is strictly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