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小法师奇米
<p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ans-serif;hyphens:auto;text-align:justify;" data-flag="normal">人民日报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创刊,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同时担负党中央机关报职能。毛泽东同志亲笔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名。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随党中央迁入北京(时称北平)。1949年8月1日,党中央决定人民日报为党中央机关报,并沿用1948年6月15日的期号。</p><p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ans-serif;hyphens:auto;text-align:justify;" data-flag="normal">人民日报社承担着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及时传播国内外各领域的信息,报道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并发表评论等重要职责。人民日报是中国第一大报,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p><p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ans-serif;hyphens:auto;text-align:justify;" data-flag="normal">创刊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人民日报坚持政治家办报和党性原则,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热情报道人民的伟大实践,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创造了光荣历史。</p><p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ans-serif;hyphens:auto;text-align:justify;">根据发表时间排序,不定期更新中</p><p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hyphens:auto;text-align:justify;" data-flag="normal">2023年之前文章陆续补充,可根据时间线选择收听</p>
Language
🇨🇳
Publishing Since
7/13/2023
Email Addresses
0 available
Phone Numbers
0 available
April 21, 2025
<p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ans-serif;hyphens:auto;text-align:justify;" data-flag="normal"><b>《人民日报》2025年04月20日</b><br><b>【财经观】政策性金融推动科技创新大有可为</b><br><b>作者:刘宏彦</b><br><b> 政策性金融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要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做到全生命周期支持重点科创企业发展,全产品周期服务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全市场周期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b><br> 4月1日,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要求推动更多金融资源用于科技创新领域,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持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目标。<br> 作为我国科技金融服务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性金融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大有可为——<br> 无论是“大国重器”还是“瞪羚”“独角兽”,从科技研发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每个阶段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成为科技迭代创新的特点和资金融通的难点。特别是中小型科创企业,虽然其研发孵化周期短、成果转化快,但由于大多以技术专利等轻资产“立身”,抵质押能力较弱。相较于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基金以及商业银行信贷,政策性金融能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从“生命周期、产品周期、市场周期”三个维度持续为科创企业提供长期、稳定、可持续的融资供给。<br> 政策性金融以服务国家战略和支持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为职责使命,天然承担着联结政府、产业和金融市场的重要职能,依托国家信用开展金融创新,能够有效助力科技自主研发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比如,中国进出口银行2021年推出并发放首笔科技创新研发贷款,为促进国产抗癌药品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国家开发银行也推出了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专项贷款。这些资金,为支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送去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br>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与新一轮技术革命的交汇期,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政策性金融进一步创新发挥职能作用。<br> 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全生命周期支持重点科创企业发展。科技型企业一般会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政策性金融机构应根据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提供定制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建立差异化绩效考核与风险防控机制,完善和提升“信—评—保—贷—投—检”融合服务体系和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创新开展循环贷款、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等业务,探索以“普惠金融孵化、供应链融资培育、专项贷款升级、投贷联动支持”为主线的高新技术企业一站式全周期融资方案,为科创企业经营赋能。<br> 要整合优势金融资源,全产品周期服务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从单一产品设计研发到批量产购储销再到产业链转型升级,围绕科技产品“政产学研用”全周期,政策性金融要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吸引政府平台、征信机构、投资基金、商业银行、担保机构、社会资本参与科技领域投融资,合理设置风险分担机制,打造“1+N”科技金融平台。要加快拥抱前沿科技,利用数据增信、企业画像、技术专利评估等先进金融科技手段服务产品全链条,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需要强调的是,政策性金融重在引领,重在对科创企业前期孵化培育“雪中送炭”,当引导各类资金投入、企业逐步稳定成熟后,政策性金融应以适当方式退出,并继续寻找支持科创赛道上的有潜力有愿景的“新赛车”。<br> 要聚焦政策性职能定位,全市场周期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政策性金融应密切关注科技市场的周期性波动,坚持政策与金融“两只手”发力,不仅促进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深度合作,也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做好科技领域政银企合作的有力“支点”。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以中长期贷款为主、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特点,加大逆周期、跨周期支持力度,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和直达性,用好各项科技创新金融工具,切实引导和保障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研发等核心科技领域的资金供给和信用支撑,服务科技强国建设。<br><br></p>
April 21, 2025
<p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ans-serif;hyphens:auto;text-align:justify;" data-flag="normal"><b>《人民日报》2025年04月20日</b><br><b>【创新谈】对科研不端行为加大惩处力度</b><br><b>作者:赵永新</b><br><b> 只有加大惩处力度、让造假成本远高于造假“收益”,才能有效祛除学术造假这一顽疾</b><br>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了2025年第一批次科研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再次体现了我国对科研失信行为的惩处“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同时,也提醒人们,惩治学术腐败、维护科研诚信任重道远,不可懈怠。<br> 此次通报的科研不端案件总数15件,涉及13所高校、24名个人。违反评审规范或打探评审信息、买卖论文或实验数据、委托他人投稿、抄袭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擅自标注基金项目……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的案情看,被曝光的科研不端行为形式多样、性质恶劣、发人深省。<br> 科学研究是发现真知、追求真理的崇高事业,实事求是是最起码的要求。科研不端行为违背了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浪费了来之不易的科研资源,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科研环境,动摇了科技创新的基石,也损害了我国科技界的国际形象,与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的科学家精神和创新文化背道而驰。<br>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要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2018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相关部门制定了相关文件、推出了相关举措,科研不端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广大科技工作者拍手称快。<br> 但不容忽视的是,科研不端行为仍时有发生。2024年度,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就通报了两批次、25起科研不端案件,涉及数十家高校院所和医院,其中包括多所“双一流”高校。<br> 科研不端行为为何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惩处力度不够,造假“收益”远高于造假成本。从近几年的一些处理结果看,相关人员受到的处分,不外乎是追回已拨科研资金、通报批评等,震慑作用远远不够。因此,只有加大惩处力度、让造假成本远高于造假“收益”,才能有效祛除学术造假这一顽疾。<br>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中国科技界的底色,创新报国、追求卓越是绝大多数科研人员的追求。希望相关部门严格依法依规、加大惩处力度,让学术造假者名利双输、科研失信者处处受限,再辅之以“破四唯”、“立新标”、完善评价机制等,就能激浊扬清、去芜存菁,塑造更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br></p>
April 21, 2025
<p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ans-serif;hyphens:auto;text-align:justify;" data-flag="normal"><b>《人民日报》2025年04月20日</b><br><b>【教育时评】从放牛娃“摘星星”说起</b><br><b>作者:丁雅诵</b><br> 6岁时躺在山坡放牛“牧星”,在36岁时真的去天上“摘星星”了,他就是我国首位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载荷专家、航天员桂海潮。从云南保山施甸县姚关镇的小山村一路走来,桂海潮用努力与拼搏,追逐梦想、实现梦想。大山的沟壑,可以用知识和奋斗来跨越。<br> 有时会听到这样的观点:过去我们的祖辈父辈,大多出身农村,他们通过读书考学来到城市,而现在,“寒门出贵子”好像难上加难了。事实当真如此吗?<br> 先看“绝对数”——<br> 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到4%,而这个数字到2023年已达到60.2%。如今,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增长,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村学子继续深造的机会其实是更多的。<br> 不仅如此,支持农村孩子上重点高校的政策也愈发完善。重点高校面向农村和脱贫地区专项计划持续实施,农村学生考入重点高校人数不断增加,10多年来累计录取120余万人。<br> 再看“相对数”——<br> 恢复高考初期,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八成左右,而到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6.16%。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人口的结构变化,对高等教育生源构成有很大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农村生源学生比例下降,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br> 走出来的农村孩子,如何走得更好?问题的背后,其实是社会对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期待,对乡村全面振兴包括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的牵挂。<br> 的确,在人生成长路上,农村孩子会面临一些障碍。如何打破这些障碍?答案就是,努力为他们提供一个公平接受教育、公平参与竞争的舞台,努力提供全方位的支撑体系,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中的新变化、新挑战。<br> 这些年,保障教育公平、弥合城乡差距在行动,成效有目共睹:<br> “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超93%分配给中西部地区;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已经建立;250余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br> 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就明确提出要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补齐短板、抬高底部、抓住关键、数字赋能……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正在成为现实。<br>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进步,怎样看待“成长、成才、成功”也在发生变化。<br> 80后“白发校长”张鹏程回到家乡,用爱心浇灌每一株幼苗;“新农人”魏巧返乡创业,成为数字化大田种植的行家里手;浙江安吉余村村打造专属创业空间,让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可以想见,当一个个美丽乡村长出一棵棵“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便会成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注脚。<br> 动画电影《哪吒》里有一句话,“我命由我不由天”。爱拼才会赢,相信奋斗,相信坚持,每个人都能成就出彩人生。<br></p>
Pod Engine is not affiliated with, endorsed by, or officially connected with any of the podcasts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We operate independently as a podcast discovery and analytics service.
All podcast artwork, thumbnails, and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age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and are protected by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This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podcast cover art, episode artwork, show descriptions, episode titles, transcripts, audio snippets, and any other content originating from the podcast creators or their licensors.
We display this content under fair use principles and/or implied license for the purpose of podcast discovery, information, and commentary. We make no claim of ownership over any podcast content, artwork, or related materials shown on this platform. All trademarks, service marks, and trade names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hile we strive to ensure all content usage is properly authorized, if you are a rights holder and believe your content is being used inappropriately or without proper authorization, please contact us immediately at [email protected] for prompt review and appropriate action, which may include content removal or proper attribution.
By accessing and using this platform, you acknowledge and agree to respect all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content owners. Any unauthorized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or commercial use of the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is strictly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