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杨舒蕙
「祛魅」不是结果,而是原因,更是复杂且漫长的动态过程。祛魅的深层含义并不仅仅是将神秘主义的外衣一把扯下,而是将理性精神取代超验价值,使人,使作为主体的人,从神魅走向理性。 「祛魅研究所」相信: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在这里,没有什么问题是无关紧要的,没有什么问题是不值得讨论的。一切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思想中视若平常的观点、理念、现象、直觉与感受,都可以再次被捕捉,被审视,被讨论,被祛魅。 本播客的节目封面插画全部由祛魅研究所绘制.
Language
🇨🇳
Publishing Since
2/7/2023
Email Addresses
1 available
Phone Numbers
0 available
April 16, 2025
<p><strong>本|期|介|绍</strong></p><p>《主角》首次刊发于《人民文学》2017年第十一期,并于2018年首次出版。这部小说以秦腔艺术为背景,讲述了忆秦娥从放羊娃到秦腔皇后的奋斗历程,展现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复杂关联。</p><p>但,如果放在“老登文学”的视角下看,《主角》又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和研究的文本,尤其当它被置于另外三本著作《白蛇》《人鬼情》《霸王别姬》中时。当Z世代读者用“架在火上烤”形容忆秦娥时,他们抗拒的不仅是线性叙事与苦难美学,更是隐藏在文本深处的性别政治。忆秦娥从山村到城市舞台的进阶,沿袭“进城改变命运”逻辑,但年轻一代更关注《丹麦女孩》中莉莉的自我觉醒——前者将成功等同于对体制的顺从,后者将存在等同于对身体的诚实。秦腔的“非遗神圣化”在小说中被建构为忆秦娥的精神支柱,但这种书写本身已成为新的规训装置。“传统文化保护常沦为对压迫性别的怀旧式复刻。”Z世代更愿看到《奥兰多》式的文化解构——让戏曲程式成为性别流动的媒介而非牢笼。</p><p><strong>本|期|主|播</strong></p><p>杨舒蕙:传播学博士、大学教师及祛魅研究所主理人,同时兼具视觉艺术家、插画师与学者的多重身份。她主攻数字艺术创作,其核心作品《斯芬克斯的世界》系列通过流动的性别形象(如人兽混合的斯芬克斯)与童年记忆、中式文化的奇幻重构,挑战传统性别二元论,探索赛博格时代的身份流动性。学术上,她关注植物图谱的殖民政治学,揭示植物分类与权力扩张的共生关系,同时参与女性主义文学解读,如以视觉化方式解构韩江《素食者》中的植物隐喻与女性觉醒。</p>
February 24, 2025
<p><strong>本|期|介|绍</strong></p><p>人类可以和动物有各种关系,不仅如此,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还可以不局限在猫猫狗狗这些家庭宠物上,按照哲学家唐娜・哈拉维在《伴侣物种宣言》一书中的定义:</p><p>“伴侣物种包括但不限于动物,也包括肠道菌群乃至赛博格,与人类互相塑造彼此的生活的各类物种。哈拉维强调人类与伴侣物种之间的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主人与宠物、驯化与被驯化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复杂的共生关系。”</p><p>哈拉维的《赛博格宣言》(1985年)与《伴侣物种宣言》(2003年),这两部时隔近二十年诞生的作品,紧密相连又各有侧重,既在理论上一脉相承,又展现出思想的显著转向,清晰地映射出后人类主义思潮的演进轨迹。哈拉维将赛博格定义为“一个控制论的有机体,一个机器与生物体的混合,一个社会现实的创造物,同时也是一个虚构的造物”。这一概念的提出打破了自然与文化、人类与动物、有机体与机器之间沿袭已久的传统界限,为后人类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赛博格的形象挑战了传统的身份认同和存在方式,展现出强烈的批判性与颠覆性。此后,哈拉维在《伴侣物种宣言》中实现了关注点的转移,从技术化的混合体转向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p><p>在数字时代浪潮下,二次元文化与乙女游戏蓬勃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乙游,全称是乙女向游戏,是一种针对女性开发的恋爱模拟类游戏,攻略对象通常是男性角色,因此国内的乙女游戏的玩家九成以上是女性玩家。叠纸制作的《恋与制作人》,米哈游的《未定事件簿》,网易的《时空中的绘旅人》以及腾讯旗下的《光与夜之恋》被称为“四大国产乙女游戏”。当我们在《恋与制作人》中与李泽言互道晚安,或是在《原神》里为钟离精心搭配装备时,这种看似平常的互动背后,实则蕴含着值得深入探讨的情感联结本质。借用哈拉维的“伴侣物种”概念,也恰如其分地解释了这种新型关系的存在价值。当玩家与游戏角色建立情感联结,其实就是在实践一种新型的伴侣关系,这种关系突破了传统的物种界限,创造出独特的亲密体验。</p><p>在乙女游戏里,玩家与角色的互动模式具有显著的伴侣特征。从日常的琐碎对话,到深层次的情感交流,这种虚拟关系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对陪伴和理解的心理需求。哈拉维的理论,为我们理解这种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二次元文化中盛行的“纸片人老公/婆”现象,便是伴侣物种概念的生动体现。虽然这种关系建立在虚拟的基础之上,却能让玩家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强烈的价值认同。传统性别叙事常常将伴侣关系限制在特定框架内,而哈拉维的伴侣物种概念打破了这一桎梏,为性别表达开拓了更多的可能性。乙女游戏中的角色设计,往往突破了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从温柔体贴到强势霸道,丰富多样的角色设定,反映出当代女性对理想伴侣的多元化期待。非人类伴侣关系的兴起,为性别研究提供了崭新视角。这种关系不受生理特征的约束,更注重情感和精神层面的契合,或许也预示着未来亲密关系的发展走向。</p><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FgVcJ7W-uvRXybYbZn44mVEURdp_.png"/></figure><ul> <li>哈拉维著《伴侣物种宣言》一书的中文版封面</li></ul><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Fs-qP3yIrpvLcFpkDasPl86dXKE7.jpeg"/></figure><ul> <li>哈拉维与她的狗狗伴侣</li></ul><p><strong>本|期|主|播</strong></p><p>杨舒蕙: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大学教师,祛魅研究所主理人。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常年作为设计师、插画师和艺术家活跃于浙江地区。致力于数字艺术创作,喜欢用拼贴的方式重组图像,利用新颖有趣的概念进行创作。所有的作品都围绕虚拟人斯芬克斯展开,通过图像叙事构建起数字幻域,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伴侣物种交往关系。小宇宙播客:祛魅研究所。</p><p>北炀:传播学专业本科生,一位过敏性创作者,目前在做自己的非典型民族志书写项目,主要是聚焦成人主义下噤声者们——未成年女性的自我迷茫和社群关系的田野实践。内容有分散在公众号“脐带的终点”以及她自己的小宇宙播客“魔盒会客厅”中。</p><p>徐迎春: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曾从事电视新闻报道及环境NGO传播工作多年。现主要关注边缘文化及弱势议题包括女性主义议题等。</p><p><strong>本|期|时|间|线</strong></p><p>00:42 北炀作为梦女的自白:ADHD、ASD、赛博格、过敏性、写作、跨性别、酷儿、发疯、创伤暴露、暴力、性别身份、文学不是一种巧言令色、隐性的残障人士、议题的唤醒、植物妻子……我不认为什么东西救赎了我,我只是一如既往活着。因为我活着,所以我要抵抗。</p><p>27:38 关于生态女性主义,有一本韩国作家的书《地球尽头的温室》 。</p><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FqmBa3GSvAVPDtebwILHWrVyTAEA.jpg"/></figure><p>32:01 与非人的世界链接:植物、动物和智能体。如何“去掉人的视角”,如何解决“人的目光的投射”?我们是在和自己的欲望与想法(自己的投射)共生?还是在与“非人的事物本身的特性”的连接?</p><p>34:55 赛博格、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困扰:当我被当成“人机”。</p><p>38:54 脑内投射不一定代表“人的各类欲望的投射”、匿名社交的重要性、智能时代人的另一种工具化、情感与知识劳役、我和AI的区别、deepseek带给我的恐惧……</p><p>48:30 当我被当成“免费参考资源”:关系的剥削。</p><p>51:50 AI时代同人女创作所遭遇的剥削:deepseek做了什么?</p><p>58:54 野生学者的人生:社群的支持、性少数\酷儿课题、爱与互惠的流动、可视化情感与知识劳动等。</p><p>01:12:16 虚拟世界的“公”与“私”:面向自己还是面向公众?</p><p>01:15:51 当人们认为个体不重要,因此才会对个体的解释毫不在意。</p>
February 24, 2025
<p><strong>本|期|介|绍</strong></p><p>人类可以和动物有各种关系,不仅如此,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还可以不局限在猫猫狗狗这些家庭宠物上,按照哲学家唐娜・哈拉维在《伴侣物种宣言》一书中的定义:</p><p>“伴侣物种包括但不限于动物,也包括肠道菌群乃至赛博格,与人类互相塑造彼此的生活的各类物种。哈拉维强调人类与伴侣物种之间的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主人与宠物、驯化与被驯化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复杂的共生关系。”</p><p>哈拉维的《赛博格宣言》(1985年)与《伴侣物种宣言》(2003年),这两部时隔近二十年诞生的作品,紧密相连又各有侧重,既在理论上一脉相承,又展现出思想的显著转向,清晰地映射出后人类主义思潮的演进轨迹。哈拉维将赛博格定义为“一个控制论的有机体,一个机器与生物体的混合,一个社会现实的创造物,同时也是一个虚构的造物”。这一概念的提出打破了自然与文化、人类与动物、有机体与机器之间沿袭已久的传统界限,为后人类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赛博格的形象挑战了传统的身份认同和存在方式,展现出强烈的批判性与颠覆性。此后,哈拉维在《伴侣物种宣言》中实现了关注点的转移,从技术化的混合体转向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p><p>在数字时代浪潮下,二次元文化与乙女游戏蓬勃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乙游,全称是乙女向游戏,是一种针对女性开发的恋爱模拟类游戏,攻略对象通常是男性角色,因此国内的乙女游戏的玩家九成以上是女性玩家。叠纸制作的《恋与制作人》,米哈游的《未定事件簿》,网易的《时空中的绘旅人》以及腾讯旗下的《光与夜之恋》被称为“四大国产乙女游戏”。当我们在《恋与制作人》中与李泽言互道晚安,或是在《原神》里为钟离精心搭配装备时,这种看似平常的互动背后,实则蕴含着值得深入探讨的情感联结本质。借用哈拉维的“伴侣物种”概念,也恰如其分地解释了这种新型关系的存在价值。当玩家与游戏角色建立情感联结,其实就是在实践一种新型的伴侣关系,这种关系突破了传统的物种界限,创造出独特的亲密体验。</p><p>在乙女游戏里,玩家与角色的互动模式具有显著的伴侣特征。从日常的琐碎对话,到深层次的情感交流,这种虚拟关系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对陪伴和理解的心理需求。哈拉维的理论,为我们理解这种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二次元文化中盛行的“纸片人老公/婆”现象,便是伴侣物种概念的生动体现。虽然这种关系建立在虚拟的基础之上,却能让玩家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强烈的价值认同。传统性别叙事常常将伴侣关系限制在特定框架内,而哈拉维的伴侣物种概念打破了这一桎梏,为性别表达开拓了更多的可能性。乙女游戏中的角色设计,往往突破了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从温柔体贴到强势霸道,丰富多样的角色设定,反映出当代女性对理想伴侣的多元化期待。非人类伴侣关系的兴起,为性别研究提供了崭新视角。这种关系不受生理特征的约束,更注重情感和精神层面的契合,或许也预示着未来亲密关系的发展走向。</p><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FgVcJ7W-uvRXybYbZn44mVEURdp_.png"/></figure><ul> <li>哈拉维著《伴侣物种宣言》一书的中文版封面</li></ul><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Fs-qP3yIrpvLcFpkDasPl86dXKE7.jpeg"/></figure><ul> <li>哈拉维与她的狗狗伴侣</li></ul><p><strong>本|期|主|播</strong></p><p>杨舒蕙: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大学教师,祛魅研究所主理人。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常年作为设计师、插画师和艺术家活跃于浙江地区。致力于数字艺术创作,喜欢用拼贴的方式重组图像,利用新颖有趣的概念进行创作。所有的作品都围绕虚拟人斯芬克斯展开,通过图像叙事构建起数字幻域,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伴侣物种交往关系。小宇宙播客:祛魅研究所。</p><p>北炀:传播学专业本科生,一位过敏性创作者,目前在做自己的非典型民族志书写项目,主要是聚焦成人主义下噤声者们——未成年女性的自我迷茫和社群关系的田野实践。内容有分散在公众号“脐带的终点”以及她自己的小宇宙播客“魔盒会客厅”中。</p><p>徐迎春: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曾从事电视新闻报道及环境NGO传播工作多年。现主要关注边缘文化及弱势议题包括女性主义议题等。</p><p><strong>本|期|时|间|线</strong></p><p>02:46 从艺术家路易斯·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谈起。</p><ul> <li>法裔美籍艺术家,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女性艺术先驱之一。早年学习数学与艺术,1938年移居纽约后开启创作生涯。其作品横跨雕塑、装置、绘画与纺织艺术,核心主题直击家庭创伤、性别权力与记忆重构。</li> <li>以巨型蜘蛛雕塑《妈妈》闻名全球,将蜘蛛隐喻为“修补记忆的母亲”;《细胞》系列装置通过金属牢笼与柔软织物并置,揭露肉体与精神的囚禁与挣扎。她80岁后迎创作巅峰,用旧衣物缝制装置,将纺织行为转化为对抗遗忘的仪式,被誉为“用针线解剖灵魂的巫医”。</li></ul><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FrBUyHUqZ1QOT834oAMuPABgSqw4.png"/></figure><ul> <li>《蜘蛛、情妇与橘子》于2008年上映。该片讲述了蜘蛛、情妇与橘子这三个元素相互缠绕,成为布尔乔亚创作的阴影与诅咒——同时也带来祝福。此纪录片深入探讨了她的艺术生涯、童年经历及其作品背后颇具深意的故事。</li></ul><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FpZ_xJY38XmaadIJMyyx81FD1VFt.png"/></figure><ul> <li>与哈拉维理论的共振点:</li></ul><p>a. 打破人类/非人类的二元对立</p><p>b. 强调跨物种的"纠缠共生"关系</p><p>c. 技术作为新的进化驱动力</p><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FtDJrPLyG9ce7n0RwXN9kl5p8Gw6.pn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FrhqvhcTXMICZXsb9Xl5aWYQWxCC.pn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Fmh1B214-YTNsTDmX6fsNo1HJ8NR.pn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Fu8GYdSwaH3vvR2FGFgiAaI_L2Ib.png"/></figure><ul> <li>蜘蛛作为共生体</li></ul><p>a.《妈妈》系列蜘蛛并非传统母亲符号</p><p>b.蛛腿同时呈现建筑脚手架与血管形态</p><p>c.蛛网既是捕食工具又是庇护所——矛盾共生</p><p>12:08 哈拉维的《伴侣物种宣言》(2003年)与非人类/智能伴侣关系</p><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Fgf2fFCWMXKCEkBmUve3pi0HE5GB.png"/></figure><ul> <li>哈拉维的三本书(从左到右):《赛博格宣言》→《伴侣物种宣言》→《与麻烦同在:在克苏鲁世制造亲缘》</li> <li>唐娜·哈拉维在《伴侣物种宣言》中提出了一种突破传统物种边界的关系哲学,强调人类与非人类实体(如动物、技术、环境)之间共生、互构与共同进化的动态联系。这一理论与当代非人类/智能伴侣关系(如人工智能、社交机器人、虚拟生命体)的讨论高度契合,以下从三个维度展开分析:</li></ul><p>一、核心概念:伴侣物种的颠覆性内涵</p><ul> <li>1. 从“驯化”到“共谋”</li> <li>2. 非对称的权力纠缠</li></ul><p>二、智能伴侣关系的三重实践</p><ul> <li>1. 物质性共生</li> <li>2. 认知协同进化</li> <li>3. 情感互构性</li></ul><p>三、批判性张力与未来挑战</p><ul> <li>1. 资本殖民的风险</li> <li>2. 本体论危机</li> <li>3. 生态政治重构</li></ul><p>哈拉维的理论为理解人-技关系提供了非二元论的伦理框架,要求:</p><ul> <li>1. 承认智能体的能动性(agency),即使其不具备意识</li> <li>2. 建立跨物种对话机制,如AI可解释性(XAI)与算法审计</li> <li>3. 将“关怀伦理”扩展至技术生命周期,从芯片采矿到电子垃圾处理</li></ul><p>未来的核心命题不再是“人类能否控制AI”,而是如何在共生中保持批判性亲密——这或许正是哈拉维所言的“staying with the trouble”的真谛。</p><p>38:00 二次元及乙游中的性别视角</p><p>55:43 乙女游戏所设想的亲密关系到底是什么?爱-尊重-理解-陪伴-互惠</p><p>01:16:17 进一步推进:除了与人与非人的共在以外,那么人与非人的共生会是怎样的情形?</p>
Pod Engine is not affiliated with, endorsed by, or officially connected with any of the podcasts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We operate independently as a podcast discovery and analytics service.
All podcast artwork, thumbnails, and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age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and are protected by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This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podcast cover art, episode artwork, show descriptions, episode titles, transcripts, audio snippets, and any other content originating from the podcast creators or their licensors.
We display this content under fair use principles and/or implied license for the purpose of podcast discovery, information, and commentary. We make no claim of ownership over any podcast content, artwork, or related materials shown on this platform. All trademarks, service marks, and trade names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hile we strive to ensure all content usage is properly authorized, if you are a rights holder and believe your content is being used inappropriately or without proper authorization, please contact us immediately at [email protected] for prompt review and appropriate action, which may include content removal or proper attribution.
By accessing and using this platform, you acknowledge and agree to respect all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content owners. Any unauthorized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or commercial use of the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is strictly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