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奥特快
一线经历聊出海,产业视角看世界。 大家好,我是奥特快,世界史毕业,过气出海KOL,微博@奥特快啊。 我自疫情前开始关注出海,早年在上海远川研究所负责过3年出海内容;后来躬身出海,去越南干过快2年VC/出海咨询。目前做国际物流,base地不定,满地球里窜。 这档节目会记录我实际出海中的观察和思考,独角戏居多,但也欢迎和出海相关的朋友来找我聊天。宗旨是一线经历聊出海,产业视角看世界。 感谢关注。
Language
🇨🇳
Publishing Since
6/23/2024
Email Addresses
1 available
Phone Numbers
0 available
April 19, 2025
<p>开斋节10天假,去埃及兜了一圈。行程:开罗-阿斯旺-卢克索-赫尔格达(红海)-开罗,去埃及玩的朋友可参考这个路线。</p><p><strong>摘要:</strong></p><p>1.虽然都是阿拉伯国家,但埃及(北非)与海湾国家(阿联酋、阿曼、沙特)有非常明显的区别。</p><p>直观感受上,埃及街头明显人更多,且大部分为阿拉伯人,而非印巴人(海湾国家印巴人更多),更脏乱、更嘈杂、更拥堵(大街上大量摩托车)。在批发市场看到路边喊麦的小哥,仿佛回到越南/墨西哥。</p><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Fhu4vLE72TnCNO49V9dvV_MOx3w_.pn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FttPVvVvWDNXxOGcdzq2jfGF2Oeo.png"/></figure><p>与此同时,经济条件也明显不如海湾国家,路上看到许多流浪汉以及乞丐。</p><p>从宏观数据看也很合理。阿联酋1千万人,人均GDP为49k美金;沙特2千万人,人均GDP为32k美金,而埃及有1.1亿人,人均GDP只有3500美金,还不如越南(4200美金)。</p><p>2.除了更嘈杂与贫困外,埃及还呈现一种矛盾的特质。</p><p>一方面,它比海湾国家更世俗化。比如不是所有女性都戴头巾,且在夜市摊位上我看到有人当街卖女士内衣(在海湾国家简直难以想象);还有埃及本土品牌啤酒,而在海湾国家买到酒都困难,沙特更是全国滴酒没有。</p><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Fh8qbZxMFZFgdtusaH05jvENOqim.png"/></figure><p>但另一方面,它又显得更封闭。比如街头店面门头几乎都没有英文,能说英文的人也少很多,打车时发现车牌号都不是用阿拉伯数字,而是阿拉伯字母。</p><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Fsln19a-7wvPQzFcoi0pFUNWadea.png"/></figure><p>这或许就是是世俗化的民族主义阿拉伯与神棍的骑墙阿拉伯的区别?</p><p>3.来之前就听说埃及遍地骗子,亲测之后发现更精确地说法叫:习惯性出尔反尔和不守信用。</p><p>比如谈好了价格400埃镑,到最后各种理由让你给他500埃镑。虽然多100埃镑也就人民币14块钱,绝对数额不大,但给人的体感就很糟心。与其这样,还不如一开始就说收500埃镑。</p><p>我后来发现这似乎是阿拉伯人或至少是埃及人做生意的策略:不管你提啥需求,只要不是太离谱,先满口答应下来把你“哄上车”,过程中再通过各种办法(比如主动给你拍照、给你增加你不需要的讲解等)在最后以“服务好“为由让你给他小费,把原本还掉的价又加上去。</p><p><strong>说好听点,就是不管能不能交付,先获客,获到后再想办法交付原本不能交付的交付掉(比如从阿斯旺到卢克索的包车,先答应可以做,但其实半道换了个司机做),或者硬增加附加值把最终价格又抬上去。</strong></p><p>坦率讲,我觉得这种商业策略在某些方面有一定可取之处。比如先把握住需求,再在过程中不断完善供给。但像埃及人这样画饼画画过头的,确实反而会让买家体验很糟,即便绝对差额很小。</p><p>而且这些“骗子”的话术往往一样:钱是第二位的,开心是第一位的,我让你开心(做好服务),你也让我开心(给他小费)。听到这话我很怀疑埃及人储蓄率是不是很低,毕竟如此及时行乐。查了下,确实如此……埃及储蓄率10.9%,排世界149;美国18.7%,排第91;中国46%,全球第二(第一是卡塔尔)。</p><p>4.从开罗到阿斯旺的卧铺火车上遇到一个中国大哥,因为错过了火车上了这班,但没有改签车票(也不知道在哪儿改),所以乘务员来找麻烦叫他补个车票(90多美金)。大哥把乘务员拉进车厢一顿密谈,最后塞了500埃镑(70人民币左右)小费解决问题。据说大哥刚提出这个想法时,乘务员哈哈大笑回了句“You must living in Egypt ,right ?"。</p><p>后来我跟这大哥聊起这个,说如果发生在日本,这事可能吗?或者在欧美、在中国,我觉得都不太可能,估计也就这种原本就“坑蒙拐骗”丛生的新兴市场才行得通。</p><p>当我们说“遍地是坑”时,其实意味着这个市场不讲信用不守规矩。这总体上肯定不是好事,因为增加了交易成本,每个环节你都要额外监督,不然可能就踩坑。但换个角度讲,这对比较有江湖经验的社会人来说,可能反而是好事——因为可以用社会经验与交际能力把本来就模糊不定的规则变得更有利于自己一面。当然,这也是有风险的,因为今天在自己这边,明天可能又跑到对面去了。</p><p>但关键是,这意味着不同特性的市场适合不同类型的出海人。如果是老实的“做题家”要出海,或许还是去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老实上班好,要么就是进中国大厂走外派;如果要在亚非拉自己创业,大概还是有江湖气的社会人更容易成功。</p><p>5.在阿斯旺老瀑布酒店(建于1899年,丘吉尔与阿加莎都住过)前台想问有没有去卢克索的船,看到一对目测七八十岁的英国老夫妻已经在咨询,所以坐旁边等候。但那位爷爷咨询的内容一度让我觉得是不是听错了——他父亲是英国陆军少校,在1945年1月和他母亲曾经在这家酒店度蜜月。他想知道当时的他的父母亲住的是哪一所房间,能不能进去拍几张照片。</p><p>后来跟前台确认,我确实没听错……前台小伙子也是一脸懵逼,我俩都感觉历史活生生重现在了眼前。</p><p>听到他这个诉求我第一反应是有点感动,甚至脑补出一个泰坦尼克号结构的电影叙事。。。但转念一想,1945年1月,我们抗日还没打完,离建国还有4年多,整个国家仍处在一片废墟。这些英国佬居然都可以在埃及一座已经建了快50年的英国酒店里度蜜月,可见老牌帝国对中东的经营真不是一天两天的。即便这几年海湾国家开始与中国走近,但要真正让中国的影响力达到与西方比肩的地步,还有非常漫长的路要走。</p><p>比如在迪拜,核心圈层肯定是阿拉伯王爷们,其次是英国人,继而是印度人乃至菲律宾人,之后可能才是华人。任重道远。</p><p>6.其他一些印象深刻的细节</p><p>1)阿斯旺的尼罗河日落很好看;</p><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FjrPgX9gvJ61g1QN-uzX955huye6.png"/></figure><p>2)入住过一家苏丹穆斯林老板娘开的民宿,只露了眼睛。她说原本并没有遮面,去年去完麦加朝觐后觉得遮面很好,我没有具体问原因;</p><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FtUw4qNg-PQhE9dXG38he9EKtEUB.png"/></figure><p>3)卢克索有一天气温突然到42度,因为沙尘暴。当天就像钻进银翼杀手2049里似的;</p><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FgtLslhsiro-TX_aOiEbUo5KQm6l.png"/></figure><p>4)Esna彩色神庙很好看;</p><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FgCJcN1RGcir5nW0gpIH6x9c955Z.png"/></figure><p>5)红海海水很冷;</p><p>6)我总觉得在埃及看神庙时有一种割裂感,这些遗迹与当代埃及没有任何关系,无论是宗教甚至人种都不一样。我问遇到的埃及人怎么看这些前伊斯兰时期的古埃及遗迹,主要回答要么觉得很牛逼,要么觉得看惯了,还有一种是平时无感但看到别人觉得这些很牛逼时她觉得很骄傲……</p>
April 10, 2025
<p>一番操作后特朗普把对华关税加到125%,看上去不想和中国做生意了。作为一个世界史背景的出海博主,这让我一下联想到19世纪初拿破仑在意识到军事手段征服英国无望后,为了“饿死”英国,颁布的大陆封锁令(Continental System)。</p><p><strong>摘要(数据主要来自英文和法文版维基百科):</strong></p><p>1.1806年和1807年,拿破仑先后颁布柏林敕令和米兰敕令,禁止欧洲大陆国家与中立国(如美国)与英国的一切贸易往来,尤其禁止英国货出口到欧洲大陆。</p><p>在拿破仑威逼利诱下,受大陆封锁令影响的国家包括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波兰、普鲁士、俄国、奥地利、丹麦、挪威、瑞典,相当于对英国关闭了当时8000万人口的欧洲市场。</p><p>不听拿破仑的话,法军直接开过去。</p><p>2.封锁令对英国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p><p>1)泰晤士河上堆满了商品滞销的英国船;</p><p>2)关键物资供应吃紧,麻绳库存从1807年到1808年下降2/3(原本主要进口自俄国);</p><p>3)1808-1810年间,信贷下降20%,英镑贬值30%。</p><p>4)对欧洲大陆出口下降1/4-1/2,但是对美洲和其他殖民地出口大增。</p><p>3.对欧陆的影响包括(封锁令不仅禁止英国货进欧陆,还要求欧陆其他国家买法国货,并对其他国家产品征关税):</p><p>1)法国:</p><p>法国甜菜在欧洲大陆上取代了英国甘蔗;</p><p>由于英国棉纺织产品在欧陆大幅减少,法国棉纺业逐渐垄断。</p><p>2)俄国</p><p>1802年,英俄贸易量是法俄的41.5倍。但为了不得罪法国,只能阳奉阴违,嘴上坚决执行,背地里对里加和圣彼得堡的英国走私货睁眼闭眼。</p><p>1810年直接放开,还对法国货收关税,部分导致了1812年拿破仑侵俄。</p><p>3)荷兰</p><p>葡萄酒、啤酒花、肥皂被法国收税失去竞争力,又不能与英国做生意,即便主政人为拿破仑的弟弟路易波拿巴,仍然背地里偷偷开口子让英国货上岸——比如对换了旗子的英国船睁只眼闭只眼,甚至给他们提供食物补给。</p><p>1809年放开对中立国的贸易,拿破仑大怒,1810年被法国吞并。</p><p>4)汉堡(汉萨同盟城市)</p><p>1806年大陆封锁令颁布6个月内走私59万吨货,1810年12月被法国吞并。</p><p>5)丹麦挪威</p><p>认怂且加码执行。</p><p>4.走私的方式千奇百怪,包括:</p><p>1)从瑞典、俄国、意大利、西班牙混进欧陆;</p><p>2)英国船随便换旗子,旗子不够还能提供政府文件,与被贿赂的法国海关官员形成产业链;</p><p>3)一旦上岸,散货方式千奇百怪,比如把红糖装在看起来用来修路的砂石麻袋里(调出来的渣跟红土一样也不会引人怀疑),或者把货藏出殡的灵车/棺材里……</p><p><strong>结局:</strong></p><p><strong>1810年7月,拿破仑颁布St.Cloud decree,开放法国西南部和西班牙边境,允许有限的英国贸易,基本上表明大陆封锁令对法国的伤害超过对英国的伤害。</strong></p><p>5.与中美贸易战的异同:</p><p>1)当时的英国货很多还得从殖民地生产,中国目前可以包圆了;</p><p>2)英国海军纵横世界所以没有航路安全问题,目前如果局势升级航路安全有一定风险;</p><p>3)美国是对点对单干,法国是拉帮结派。这有好有坏,好的一面是相对拉帮结派,中国面临的压力小一些;不太好的一面是由于是美国单干,政策更容易贯彻,不需要多国协调(不确定州层面是否有独立贸易谈判权?)。</p><p>不过即便如此,由于中国具有结构性的产业链优势(我在越南买的耐克,1000+人民币穿不到半年坏了;淘宝买的李宁,400块走遍世界一年多依然坚挺),我相信任何人为地政策干预除了增加渠道与合规成本,很难根本性改变现状。尤其是:</p><p>1)中国的结构性系统性产业链优势不是一朝一夕淬炼出来的;</p><p>2)懂王只有四年。</p><p>我相信我们国家赢面更大。对恶棍流氓让步就是绥靖,就是把头伸到老虎嘴里跟他谈判,这场仗别无选择,只能硬扛。这一仗撑过去了,整个中国企业出海的声势也会上一个台阶,因为国家力量是企业最好的PR。</p><p>我相信总有一天中国企业不用在海外遮遮掩掩掩耳盗铃强行说自己不是中国企业,而是可以大大方方承认我们就是中国企业——但我们不是来碾压本土产业,而是来和当地人当地企业一道,让全世界的国家与国民,都过上更好的生活。</p><p>做好手头事,远眺艳阳天。</p>
January 8, 2025
<p>本期播客,是我第二次受<a href="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77bb04ccda04ef4c1c0a3cd">@进击波财经</a> 沈帅波老师邀请录制的串台内容。这一期内容中,我和沈老师聊了在墨西哥的治安、物价等实际工作生活体验,以及在地球各地频繁流窜(东南亚、中东、中亚、拉美)一年后,关于出海的新感想。欢迎收听。</p><p>02:02 墨西哥的危险分地区和时段<br>05:45 中资在墨西哥和越南的差异<br>08:14 墨西哥算拉美还是北美?<br>10:00 墨西哥城的气候和文化氛围很适合生活<br>17:15 一碗面要70元,精英很卷,底层很躺<br>20:25 墨西哥的人均GDP比国内还高?<br>24:00 美墨加协议下,有哪些强势产业?<br>28:30 墨西哥的兰州拉面要拿号排队一个小时才能吃到<br>33:01 没音乐不能活的墨西哥人<br>41:00 中国电商在墨西哥也有关税风险<br>46:24 墨西哥对中国的态度<br>50:24 肉身出海的人很难获得归属感<br>01:05:10 普通人如何把握出海红利?</p>
Pod Engine is not affiliated with, endorsed by, or officially connected with any of the podcasts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We operate independently as a podcast discovery and analytics service.
All podcast artwork, thumbnails, and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age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and are protected by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This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podcast cover art, episode artwork, show descriptions, episode titles, transcripts, audio snippets, and any other content originating from the podcast creators or their licensors.
We display this content under fair use principles and/or implied license for the purpose of podcast discovery, information, and commentary. We make no claim of ownership over any podcast content, artwork, or related materials shown on this platform. All trademarks, service marks, and trade names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hile we strive to ensure all content usage is properly authorized, if you are a rights holder and believe your content is being used inappropriately or without proper authorization, please contact us immediately at [email protected] for prompt review and appropriate action, which may include content removal or proper attribution.
By accessing and using this platform, you acknowledge and agree to respect all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content owners. Any unauthorized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or commercial use of the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is strictly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