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大力如山
这是一档关注金融行业的职场从业者和已退休从业者的谈话节目,主理人是王大力。 对,就是那位以写券商历史文章出名,后来出了一本投行畅销书《投行职业进阶指南:从新手到合伙人》,然后天天在网上怼金融职场乱象,最终提前从券商行业退休,如今投身金融职业发展公益事业的“大力哥”。所以,想也能想象得到,这档播客只会关心金融行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虽然我们拼命划桨,奋力与波浪抗争,最终却被冲回到我们的往昔。但一代又一代的从业者们,身处行业发展的浪潮之中仍奋力划桨,只为踏上时代中最高的那朵浪。你们应该在这里听到,过去是这样,现在和未来亦是如此。 我想,我们也终能找到自己,在人声鼎沸之中。
Language
🇨🇳
Publishing Since
9/29/2022
Email Addresses
1 available
Phone Numbers
0 available
April 17, 2025
<p>这是一档关注金融从业者和已退休从业者的栏目,主理人是王大力。</p><p>国泰海通的合并,最近引起了证券业的一片唏嘘,唏嘘的倒不是合并所涉及的那两家证券公司,而是因为合并被抹掉的那两个字:“君安”。</p><p>熟悉我的老读者们都知道,大力如山原本就是我在2017年,写券商历史文章写出来的自媒体,比如当年我那篇有关中信证券的历史文章<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lRF-a9QNjXHZtsxle7X2Qw">《降龙已不再,空余十八章》</a>,就让大力如山刷屏整个证券业,而之后第二篇刷屏全行业的文章,就是我为君安证券历史而写的<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5zJsO4qzxSaqjMU0iVmrGQ">《斗转星移间,无人念君安》</a>:</p><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FoVQ872vMbsmxQ7fQHuqHtJWUHgU.jpg"/></figure><p>后来,我还写过投行历史文章<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WAtSk3zDSMf4lOH0wKuSSg">《投行的日与夜》</a>,卖方历史文章<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C71lvWAEI2g2RfIsHITpEQ">《卖方的肉与谷》</a>,让无数从业者和年轻人,在大力如山那里回顾和了解行业。就这样,我在写了四十多篇总计三十多万字后,觉得自己已经写够了,便一直封笔到了今天。</p><p>如今,八年过去了,中国证券行业再次开启合并的浪潮,“君安”成为了浪潮涌起时,第一片消失的水花,这让见证过君安时代的老一辈同行唏嘘不已,也再次勾起我继续回顾和记录行业历史的兴趣。</p><p>对此有个坏消息是,用长文章来撰写历史的形式,在八年前就已经被我做到头了。</p><p>但好消息是,如今的我,又掌握了播客这个更好的记录形式。更重要的是我还找到了一位老大哥搭档(<strong>嘉宾:高大哥,1998年入职证券公司研究所,金融从业逾20年</strong>),愿意跟我一起聊这个系列,他是我当年那些历史文章的铁杆读者,也是文章里很多故事的亲历者。</p><p>所以,欢迎大家跟我们两位金融从业者一起,在这里跟着声音,一步步踏入金融的江湖。今天的第一期,咱们就聊聊证券行业里最传奇的故事之一:</p><p>一家消失的券商,当年如何在五年间缔造出自己的时代?</p><p>而之后的它,又真的在行业里消失了吗?</p><p><strong>-时间轴-</strong></p><p><strong>02:43 消失的中国第一家专业证券公司</strong></p><p>“最近我在看中国证监会编著的《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这书讲述的是中国资本市场从开始形成,到逐渐完善的30年历史,给谁是中国第一家券商,谁发行了第一个某某产品等盖棺定论。书里边就提到了中国的第一家专业证券公司,叫......”</p><p>“当年有一家公募基金,最早成立的时候也是在那个楼,叫特区证券大厦,是滨河路上的一个老楼。它的装修风格颜色比较深,进去以后也不敞亮,楼老挑高也比较低,略感压抑。那显然赶不上......”</p><p>“1992年,证监会成立之前其实是央行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叫证券管理处,而且是央行各省分行的证券管理处审核和上报,掌握着各地证券公司的注册和成立。那个年代全国最牛的证券管理处,是设置在深圳的人民银行深圳分行。为什么?就是因为它在1987年......”</p><p><strong>10:43 上世纪券业回眸:上海vs深圳</strong></p><p>“当时全国营业部数量最多的两个城市是上海和深圳,因为资本市场最发达。深圳营业部最集中的路是振华路,一条路上出现过好几家后来很有名的证券营业部。上海的静安、黄浦都有大型营业部。听当年老万国的朋友说,当时就在人民广场上摆几张桌子,拉根电话线就露天开户......”</p><p>“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时深圳研究分所的所长廖熙文。看历史沿革得知,他是从五道口毕业的。90年代的五道口,一般人可考不进去,人家正儿八经的五道口毕业生,一毕业就去了......”</p><p>“在深圳这片土地,当年我们周围有很多湖北人。后来我进入一家私募,当时的老板就是湖北人。一度深圳的湖北菜馆还有很多,现在慢慢少了,被湖南菜给替代了。还有句关于湖北人的描述......”</p><p><strong>23:00 君安之『君』:既非君主,也非君子</strong></p><p>“君安证券的‘君’字,虽然是君主和君子的君,但并不代表着君主或者君子的意思,而是一种或明或暗地展示背景,体现一种似乎与众不同的状态......”</p><p>“1992年8月,张国庆拉了五家国有企业投资筹建君安证券,注册资本金仅5000万元。而实际到账的钱......”</p><p>“值得一提的是君安证券的股东们。五家国企股东,银行系的有农行的深圳信托投资公司,中信实业银行深圳分行。当然这两家银行跟人家几大行没法比,属于小卡拉米。但其中有一家最重要的股东是......”</p><p><strong>28:40 时代开启:28岁少帅麾下的资本帝国</strong></p><p>“1992年中国证监会成立,中国证券业的三座大山也都成立了,君安证券也于这一年成立。但是,很快万国和申银就遇到95年327国债期货事件,导致了这两家公司的合并。从两家证券公司手上接过资本市场接力棒的,并不是三座大山,而是在92年刚成立没多久的君安证券。为什么君安证券崛起得那么快?那就要聊到......”</p><p>“那时还是额度制的年代,特区证券投资银行部算上他,也就仨人。深圳证券市场因为刚开始起步,上市公司没几家,证券公司也没几家。特区证券又是亲儿子之一,所以就导致深圳证券市场1/3的股票,都由特区证券承销。这意味着......”</p><p>“猜猜当时的这位青年才俊跳到特区证券,做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看过霸道总裁类型的电影、电视剧你就知道了,青年才俊一般都是做......”</p><p><strong>34:02 改写卖方研究的第一面大旗:基本面分析</strong></p><p>“90年代中国的A股,还是以坐庄居多。在野蛮生长的时代,大家各显神通。但是君安提倡要走到技术图形背后,看公司、看行业,在此基础上做投资判断。这和市场上大部分投资者看图,技术分析短期股票走势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方法。可以说,君安证券率先举起了基本面研究的大旗......”</p><p>“当时国内这方面的书很少。最早的一本书,是台湾人张龄松写的《股票操作学》。此书前面大篇幅都是讲对各种技术图形、技术指标的分析。大概在的最后两章,才说到基本面分析,且所占篇幅很小。关于估值模型,更是没有几个人知道。因为......”</p><p>“在92年君安扯起基本面分析的大旗之前,绝大部分人都是股评家。他们纯看k线图,就走势而说走势。我现在觉得,那可能是一种美学上的追求......”</p><p><strong>44:37 君安时代:“开给人才的薪资,高到无法相信!”</strong></p><p>“李迅雷在回忆文章中写到,1996年他去应聘君安证券,当时北京、上海一般券商员工的工资水平是两千多元。经过三个月的试用期,他被聘为宏观部副经理,工资就涨到了一万多。我还听吴寿康老师说......(当时那期播客:<a href="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684defb53526fced0342e23">vol.39 对话吴寿康:金融行业里的投研,还是一个好的职业选择吗?</a>)。”</p><p>“君安研究员的收入,确实是行业顶尖的水平。这个结论没有问题。当时我们斗胆跟领导说,是不是能涨涨工资,同时提到了君安以外的一家券商。那家的工资已经比我们当时高很多了。结果从君安来的这个领导说,那家的工资比较低。当时就把我们给震惊了......”</p><p>“君安的分析师非常受欢迎,而且行业地位很高。一般他们去上市公司调研,那都是由董事长、总裁亲自接待。而且有很多投资者,成天打听君安分析师的动向。一听说君安的分析师要去哪家上市企业调研了,大家转头就......”</p><p><strong>58:20 透视『君万之争』——哪一方是对的?</strong></p><p>“2006年,在万科发展如日中天的时候,当时的董事长王石推出了自传《道路与梦想:我与万科》。王石写下了当时‘君万之争’的很多细节,当然是以他的视角展开。书里有很多对话的场景,画面感很强。他从前因写到了过程,以及写到后果。我们先来说......”</p><p>“一个星期后的4月4号,当时的证监会市场监管部主任亲自来深圳调查这个事,也想着促成双方的和解。他把王石、张国庆叫到了一起。张国庆用了一句话表态......”</p><p>“为什么现在‘君万之争’被很多媒体解读为,君安是敲门的野蛮人?原因在于万科留下了王石写的这本自传,而君安什么也没留下来,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但是......”</p><p><strong>01:14:24 暴富→暴雷→爆改,君安谢幕</strong></p><p>“最终让君安时代终结的不是‘君万之争’,不是基本面大旗引来的自营暴富,而是中国证券行业历史上的第一个MBO,也就是管理层收购的尝试。既然用到尝试这个词,说明结局肯定是失败的。1997年,君安证券因一封内部举报信被推上风口浪尖。这一事件在当时引发了广泛关注,并最终导致君安证券的命运发生转折......”</p><p>“开头我们聊到证券业三座大山,上海的国泰证券就是其中一座。彼时,国泰证券的董事长金建栋,也是央行出身,前央行计划司的司长。为什么国泰和君安合并之后叫国泰君安?为啥国泰放在君安前面?第一是因为君安出事了,而国泰没出事。第二是......”</p><p>“关于君安员工的薪资,吴寿康老师跟我提过,他的高薪持续到国泰跟君安合并的时候,薪资变成了国泰的标准,降了很多。后来市场化以后......”</p><p><strong>01:19:20 真正的消失,是更名还是忘却?</strong></p><p>“君安的消失,并不只是名字的变化,还持续到国泰、君安合并后的一段时间。从国泰与君安合并的那一天开始,关于人事的纠纷和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两系人马在观念和文化上存在冲突,各方的风格非常的明显......”</p><p>“有一部日本电视剧《半泽直树》,是当时年轻人喜欢看的银行职场剧。为什么会提及这个电视剧呢?因为剧里有个金句,每集都会反复说到。它很简短,却道出了金融行业的规则......”</p><p>“当时的新任总裁,都看不上公司给专门配的专车别克,还特意从深圳调回来了浅色的奔驰。明显一方风格非常的市场化,work hard play hard,而且也为公司创造了很多收入。而另一方......”</p><p><strong>01:25:59 第一次合并后,老君安人去哪了......</strong></p><p>“直到2003年,从公司领导的出身,才能看出来国泰和君安的合并算是真正完成了,变成了一家上海风格的公司,老君安人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离开。然后我们就要讲讲张国庆、杨骏他们这时在干什么了......”</p><p>“当年我听闻一个有关杨骏的故事,传得很神奇。当时正值超级女声热播,全民热潮,大家都用手机发短信投票。杨总看了超级女声,然后早上一起来就跑到日本,买了个博彩的股票,挣了很多钱......”</p><p>“2009年,杨骏在上海因换肝手术失败去世。葬礼上张国庆送来了花圈,附言是这样写的:我第一次见到杨骏时......”</p><p><strong>片头曲:</strong>《超渡》-Wan Pin Chu</p><p><strong>片尾曲:</strong>《沧海一声笑》=GAI周延</p><p><strong>-关于大力如山-</strong></p><p>券业最野自媒体、原券商投行业务条线董事总经理、畅销书《投行职业进阶指南:从新手到合伙人》作者。创建了公益组织:<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QZhuer6SGSHb8Wn02Hm47w"><u>金融职业发展专项基金</u></a></p><p>【每周直播预约及回看】</p><p>视频号:大力如山</p><p>【互动平台】</p><p>微信公众号:<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FtlhjN3Y_FZkgN2GnoKNmw"><u>大力如山</u></a></p><p>微博<a href="https://weibo.com/u/6398064411"><u>@王大力如山</u></a></p><p>小红书:<a href="https://www.xiaohongshu.com/user/profile/61fe1b86000000001000dd7a?xhsshare=CopyLink&appuid=61fe1b86000000001000dd7a&apptime=1701940859"><u>大力如山</u></a></p><p>【书籍】《投行职业进阶指南》(各大购书网站均有售)</p><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FjKtqpP2YF6PFBtBzhDMoOvJotRK.jpg"/></figure>
April 10, 2025
<p>这是一档关注金融从业者和已退休从业者的栏目,主理人是王大力。</p><p>今天这期播客,源于我前段时间在大力如山的后台,接连收到了两封不同的私信,讲的虽然是两件事,但本质上是一件事:金融行业的女性,在职场中遇到了性骚扰问题。</p><p>第一封私信是这样说的:大力老师,向您举报某头部券商团队在开展A股项目时,性骚扰多名其他中介团队女性。项目现场负责人当着其他中介的面,猥亵会计师小朋友、拍照等。整个团队的风格就是不做事,疯狂 PUA 其他中介干活,甚至在工作群里侮辱、谩骂其他中介。</p><p>第二封私信是这么说的:力哥,我从入行不久就关注您这个号了,看到了您给弱者很多偏爱和鼓励,万万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摊上事了。我是个券商打工人,正在经历上司性骚扰,上司多次要求和我单独出差,并且曾经在出差过程中言语骚扰加肢体接触骚扰。我上司已婚,岁数大、长得丑,为人行事也恶心至极。真的很崩溃,我想问我该怎么办才能手认人渣?有没有行业经验可以借鉴?具体套路就是这个领导以讨论项目为由,叫我到他房间讨论工作,借机动手动脚。我之前没有遇到过这种恶心的上司,缺乏防备心,但好在也没让他占到便宜,但是心理创伤极其严重,而且最近他又要我陪他出差…..</p><p>甚至我当时在大力如山发出这两封截图后,有些男性留言说这类性骚扰问题,他们也会遇到:比如有留言说曾被一男客户要果照,这合理吗?现在还有阴影;有留言问力哥啥时候开个无性别场的,男性也会有遇到性骚扰的时候,而且真的是有苦难言都没法对人讲了。很多人还会说,你这是占便宜的吗?这便宜给你要不要啊?</p><p>所以我就专门邀请了两位女性嘉宾,跟我一起共同探讨了这个问题,并剪成了今天这期播客。</p><p><strong>-时间轴-</strong></p><p><strong>05:58从两封私信,窥见金融职场的性骚扰一隅</strong></p><p>“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背景:我们这次的主题,源于我在大力如山后台,前一段时间接连收到两封不同的私信。表面上讲的是两件不同的事,但本质上都是一个事,就是女性在金融行业职场中遇到了性骚扰......”</p><p><strong>14:50女嘉宾亲述:他口中的玩笑,我心中的梦魇</strong></p><p>“首先我想说自己经历的事情。当时我在某机构工作,是一个工作场合,当时同事还坐在我旁边。有个关系还比较熟的甲方,我需要用公司的协议价,帮他定一个会议的酒店。那个甲方,就直接开玩笑跟我说......”</p><p><strong>22:36性骚扰自救条件:首先是勇气,然后是底气</strong></p><p>“如果换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让他也感到很痛苦。这种情况需要的不只是勇气,还有底气。如果她有底气......”</p><p><strong>30:28面对性骚扰的具体招数</strong></p><p>“之前我在看一些博主的投稿时,发现有那种从个体角度出发的,教你怎么去敲打领导,让他不要性骚扰你。第一步,你们相处时的所有方式都要录音。第二步,也是我觉得很刁钻的法子——你把那个录音档命名成《xx领导在某天晚上跟我说的话》,然后......”</p><p><strong>33:13做aggressive bitch就不会被骚扰,但会被讨厌?</strong></p><p>“那天的帖子里有个留言,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应该也是一位女性读者发的:只能做一个被大家说很aggressive的bitch,基本就不会被骚扰了,但是会被大家讨厌。这是真的吗?”</p><p><strong>37:33向上反馈:用魔法打败魔法?</strong></p><p>“用更高的权力去打败这个权力,或者说自己成为一个权力更高的人,这些都是很好的方式。但听到这,我就会就有点难过,有种必须得用魔法打败魔法的观感......”</p><p><strong>46:45两难抉择:帮弱势者发声vs让子弹再飞一会?</strong></p><p>“比如说我认识你,对你有一定了解,有相关背景知识,同时可能对骚扰你的人也有一定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当然会信任你。但如果是一个我没有了解的人,甚至是被网络热搜推到风口浪尖上的人,现在我就会比较谨慎......”</p><p><strong>54:21激辩time:性骚扰是女性议题吗?</strong></p><p>“那天的留言里,还有两三位男性,说性骚扰并不仅限于女性,男性也会遇到这种问题。我把这些留言给整理了一下,给大家念念:我一男的,曾被一男客户要果照,这合理吗?”</p><p><strong>01:03:47爱人先爱己,自私又何妨</strong></p><p>“我们要喜欢自己,要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鼓起勇气为自己的权利去努力争取。人本来就是自私的......”</p><p><strong>-关于大力如山-</strong></p><p>券业最野自媒体、原券商投行业务条线董事总经理、畅销书《投行职业进阶指南:从新手到合伙人》作者。创建了公益组织:<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QZhuer6SGSHb8Wn02Hm47w">金融职业发展专项基金</a></p><p>【每周直播预约及回看】</p><p>视频号:大力如山</p><p>【互动平台】</p><p>微信公众号:<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FtlhjN3Y_FZkgN2GnoKNmw">大力如山</a></p><p>微博<a href="https://weibo.com/u/6398064411">@王大力如山</a></p><p>小红书:<a href="https://www.xiaohongshu.com/user/profile/61fe1b86000000001000dd7a?xhsshare=CopyLink&appuid=61fe1b86000000001000dd7a&apptime=1701940859">大力如山</a></p><p>【书籍】《投行职业进阶指南》(各大购书网站均有售)</p><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FjKtqpP2YF6PFBtBzhDMoOvJotRK.jpg"/></figure>
March 28, 2025
<p>这是一档关注金融从业者和已退休从业者的栏目,主理人是王大力。</p><p>大家好,欢迎来到大力如山,我是王大力,一名从月薪六千做到百万年薪的退休投行老兵。只是我的身份不仅限于此,我还是金融职场自媒体大力如山的创始人、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基金会 金融职业发展专项基金的发起人和负责人。</p><p>证券行业从业者可能对“大力如山”都不陌生,毕竟它已经伴随了大家将近十年的时光,在陪我走过自己的一段投行职业生涯的同时,还陪伴了许多金融行业的年轻人度过了它们的求学、求职和从业生涯。</p><p>两年多前,我正式从投行辞职退休,提前进入了自己的人生新阶段:无业生涯。哈哈哈,说无业只是指我不再从事有收入的任何工作了,但并不是指无业游民的那种无业,因为我不仅没有游,而且还扎根在了陆家嘴金融城,继续更深入的扎根在了金融职场这个领域。</p><p>2024年9月26日,我与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设立了金融职业发展专项基金,我不仅个人捐赠了几十万,还号召了一批金融机构:国泰海通证券、广发证券、华泰联合证券、兴证全球基金、富国基金、中欧基金、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等来捐赠支持,我们一起代表整个金融行业,用公益的方式去资助和支持年轻人群体在金融职业的发展。</p><p>所以很快,在专项基金刚成立没多久的11月,我们便发起了专项基金的首个公益活动:“一陆有力·金融青年公益培养计划”,一陆有力的陆,是陆家嘴的陆,力就是大力如山的力,这个由浦东新区民政局、陆家嘴管理局指导,金融职业发展专项基金发起主办的公益共创活动,就正式落地在了陆家嘴。</p><p>“一陆有力”这个青年人才服务活动,每年将举办一期,每一期都会召集100名同城、同频的金融新青年齐聚陆家嘴,以3个月的团队共创为起点,采用“体验式”设计思维,“闯关式”激励机制,“共创式”学习模式,通过“唤醒”、“拥抱”、“传递”三个阶段的进阶训练,激活参与者的内生动力和潜能,充分调动培养对象——高校学子和青年金融从业者们,持续回答金融行业需要什么样的新鲜血液、如何提供合适的土壤让金融从业者成为这样的人、以及金融从业者们希望看到和践行什么样的职业传承等核心问题。</p><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lsRGoTxKu4RDUYBhqqM1wwLC8bTN.png"/></figure><p>3个多月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首期“一陆有力·金融青年公益培养计划”也在2025年的年初顺利结营,这群优秀的首批毕业学员中,有正在金融行业实习的大学生,也有正在校招的毕业生,还有已经在金融行业工作的年轻人。最近呢,就有三位分属于以上不同阶段的年轻人,约我聊了今天的这期播客。</p><p>在这期节目里,随着他们的不断提问,我们解剖了金融行业这几年的职场剧变,也首次复盘了"大力如山"的幕后故事。我用两个多小时,回忆了自己整个投行职业生涯,和大力如山一路走来的历程,满足了这些年轻人的好奇心,也希望能为收听的你们,讲解一场关于金融职业尊严与价值的突围之战:</p><p><strong>-时间轴-</strong></p><p><strong>03:52 还原当年成长记:穷是穷了点,但与时代、行业同频向上</strong></p><p>“我入行时候,去四大挣得比我多。我们读书的时候,已经隐隐约约知道这个行业,虽说跟外资比还差点劲,但跟国内其他行业比已经很牛了。那时候学金融已经开始热起来了,大家学商科,觉得一毕业就能拿到高工资......”</p><p>“现在想想,作为一个单身的年轻人,当没有其他消费需求的时候,收入是足够满足生活的。但当我熟悉上海的环境后,就感觉不太够了。我刚入行的时候,做债的市场挺小,甚至在实习之前我都不知道做债是干啥的。我入行之后,行业逐步发展,市场逐渐扩大,项目开始多了起来......”</p><p><strong>20:55 在金融的高光期,做抓住机遇的人</strong></p><p>“过去那个年代和现在,靠的能力应该是一样的。只不过那个年代能力很容易获取,很容易培养。现在因为项目少,竞争激烈,个人很难获得这种能力。你说自己有能力,靠的是什么?就是靠......”</p><p>“真正挣到钱的那一段时光,出行头等舱、住五星级酒店,就这样一个最狂欢的时候,是不是如同民间传闻那样,挥钱如土?我觉得......”</p><p>“就像我跟大家说的,工作三年其实可以第一次跳槽了。而关于跳槽,好的地方在于可以有更好的发展,体验带一个团队,锻炼领导力。那不好的点是......”</p><p><strong>52:23 大力如山の互联网发家史</strong></p><p>“我最早是在知乎上创作。那时候知乎是个很好的知识分享平台。我当时在知乎成为投行债券领域优秀答主,和年轻人交流投行的问题。之后大家喜欢看那种风格的长文章,我正好也愿意写,机缘巧合之下就来到了公众号开始写起来券商历史......”</p><p>“表面上看是刺头,是骂人。但你没有真正想想,为什么我要去当这个刺头?我是为了挣钱?我是要给自己找事干?就像我第一次打官司......”</p><p><strong>01:14:04 自媒体挣钱攻略大公开(谨慎参考版?</strong></p><p>“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如果选择把自媒体当成职业,为了挣钱,那是最傻的一个选择。你把同样的时间花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绝对能挣更多的钱,能收获更多的东西......”</p><p><strong>01:24:31 怒卷n段实习,杀入金融行业</strong>......<strong>然后呢?</strong></p><p>“感觉大家都有迷茫的地方,不同的人在不同阶段都会有自己的迷茫点。你在实习的时候,会觉得找工作很难,大家都很卷。你实习10份,我就要实习20份,才能找到工作。当所有人都实习20份后,实习就没有意义了。而等到你正式工作了,又会觉得每天做的事情没有什么意义。但是......”</p><p><strong>01:40:20 那我问了:现在还要来金融吗?还要卷投行吗?</strong></p><p>“三五年前整个市场还好的时候,我会鼓励所有专业的同学来到金融行业。学商科的只能选择金融。比如说投行的成长曲线还是很陡峭,即使没有原来那么陡峭,也仍然要比其他行业陡峭。你如果是学医的,现在问我要不要来?我会说......”</p><p><strong>01:50:05 与不确定性共舞,找寻你的热爱</strong></p><p>“第一点,不确定性是必然的,要有心态上的调整。我接受了不确定性后,发现没有那么痛苦,就会慢慢习惯。第二点,现在金融行业也没有我们想象之中的那么差,毕竟其他的可能更差?如果现在想要进入这个行业,不失为一个中庸的选择。还要加一点,就是找寻热爱......”</p><p><strong>-关于大力如山-</strong></p><p>券业最野自媒体、原券商投行业务条线董事总经理、畅销书《投行职业进阶指南:从新手到合伙人》作者。创建了公益组织:<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QZhuer6SGSHb8Wn02Hm47w"><u>金融职业发展专项基金</u></a></p><p>【每周直播预约及回看】</p><p>视频号:大力如山</p><p>【互动平台】</p><p>微信公众号:<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FtlhjN3Y_FZkgN2GnoKNmw"><u>大力如山</u></a></p><p>微博<a href="https://weibo.com/u/6398064411"><u>@王大力如山</u></a></p><p>小红书:<a href="https://www.xiaohongshu.com/user/profile/61fe1b86000000001000dd7a?xhsshare=CopyLink&appuid=61fe1b86000000001000dd7a&apptime=1701940859"><u>大力如山</u></a></p><p>【书籍】《投行职业进阶指南》(各大购书网站均有售)</p><figure><img src="https://image.xyzcdn.net/FjKtqpP2YF6PFBtBzhDMoOvJotRK.jpg"/></figure>
Pod Engine is not affiliated with, endorsed by, or officially connected with any of the podcasts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We operate independently as a podcast discovery and analytics service.
All podcast artwork, thumbnails, and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age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and are protected by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This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podcast cover art, episode artwork, show descriptions, episode titles, transcripts, audio snippets, and any other content originating from the podcast creators or their licensors.
We display this content under fair use principles and/or implied license for the purpose of podcast discovery, information, and commentary. We make no claim of ownership over any podcast content, artwork, or related materials shown on this platform. All trademarks, service marks, and trade names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hile we strive to ensure all content usage is properly authorized, if you are a rights holder and believe your content is being used inappropriately or without proper authorization, please contact us immediately at [email protected] for prompt review and appropriate action, which may include content removal or proper attribution.
By accessing and using this platform, you acknowledge and agree to respect all applicable copyright law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content owners. Any unauthorized reproduction, distribution, or commercial use of the content displayed on this platform is strictly prohibited.